分享更多
字体:

对谈:权利风险和金融改革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09 15:40 来源: 《全球商业经典》杂志

  本刊编辑部整理

  融资是一项普通权利还是特权?金融改革应该是一个怎样的总体思路?金融的民营化、市场化方向应该怎样发展,按照什么路径去走?金融如何才能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已有的、巨量国有金融资产是不是有个逐渐民营化的问题?民间资本如何真正进入包括像银行这样的领域?

  以下内容根据发言录音整理,有删改,未经与会专家学者本人确认。

  高层酝酿顶层设计

  夏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

  金融改革,为什么大家觉得步子还不够快?我不认为像有些媒体说的那样,是部门利益掣肘,我觉得第一是认识问题,就是对金融这个事物的认识,风险、监管、金融控股等,有较强的专业性。第二是战略勇气。

  整个金融改革,1985年时我总结了六个字:企业、市场、调控。第一是企业,就是把银行、各类金融机构办成真正的银行,真正的企业。因为当时不叫企业是个机关。第二是市场,就是要建成一个资源配置有效的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衍生品市场,各种各样的市场。第三就是调控,比如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加点时髦的话,就是调控和监管加在一块。

  从市场角度看,金融的核心问题就那么几个,价格当然是个关键,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改了很多年,现在最后一个堡垒就是存款利率。利率市场化与银行治理结构又密切相关,利率市场化还要做好金融机构破产准备,就要有存款保险等等。

  还有就是中国金融对外开放问题,大前提就是金融对外开放必须要国内加快改革,必须要在这个基础上。我一直在讲,全球如果是一个稳定的汇率体制,不要讲固定,一个基本稳定的汇率制度,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间,人民币不要国际化,因为当今世界是个浮动的汇率制度,谁也左右不了它,主流的汇率体系是以美元为主导的有毛病的汇率体系,而中国崛起是中国经济要做大,肯定要融入这个国际体系,不可能不融入国际主导的汇率体系。所以人民币必须要出去,前提是资本必须要开放,汇率要放开,汇率不放开就是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但是汇率能不能放,这又回到了现实的实体经济。这几年人民币汇率已经升了30%以上了,在这个背景之下,主流意见认为在慢慢接近均衡汇率。但我们现在又想摆脱美元,想搞人民币离岸市场,慢慢做大后,再放开。在这个时机下,要尽量加快开放,这是真的。问题会有,矛盾不大,开放得多一点,倒逼加快改革。

  至于企业、市场、调控,途径怎么做?那是很具体的事,像我在《中国金融战略:2020》里写的八项任务,哪个前哪个后有点差错问题也不大,关键是要干。从国民经济整个改革来说,据我所知,高层领导也在布置,在拿顶层设计方案。十二五规划刚刚定完,又在研究金融改革的顶层设计,我觉得这里面有重大含义。

  把特权变为权利

  张维迎(北京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某种意义上,眼下融资还是一项特权。金融改革就是如何把特权变成权利。在今年的亚布力论坛上,我说中国离真正的市场经济还有相当一段时间,不是凭空说的,是我对过去300年历史的观察、认识。我们现在很多问题仍然是特权的思维和角度。事实上,在西方市场社会发展过程当中,也是这样,包括它办的一些机构,包括金融机构,甚至商业,也是需要审批,后来逐渐放开。市场经济的发展基本上就是特权变成权利并不断从上层、少数人拓展到整个社会的过程。我们改革开放之后,好多东西也都是政府逐渐放开的。过去不让干的,现在可以了,过去需要事先审批的,现在不需要了。相对而言,在金融市场,权利这个问题就更为严重,所以我觉得金融改革,最重要的还是金融本身如何进一步开放、市场化。

  最近我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说,要把金融变成市场,而不是政府管制经济的工具。所谓金融市场化,也不是用什么办法把金融资源放到最高效的位置,而是怎么让每个市场参与者都更有创造性,这里面特别是企业家。因为金融市场不是开放的话,这个社会最重要的稀缺资源——企业家的才能,是难以发挥作用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好多案例都是这样的问题。

  但我说的金融市场开放不是你爱干啥就干,没有任何规矩。所谓的权利是什么?关键是它是一视同仁的。比如我们的商业银行法若规定,注册10亿元资本就可以办银行,如果是这样规定的话,那能拿出10亿元,就应该给人家办银行的执照,这就是权利。对不对?不是说没有任何标准、门槛,而是这个标准应该是一视同仁的。

  金融市场层面很多,比如股权投资,它也是从不合法走到合法的。金融机构有好多种类型,融资的方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我打个比方,不能说只有参加集体婚礼的人才算结婚了,没有参加集体婚礼的都不算结婚。

  还有一个老问题,维护金融秩序。什么是秩序?不能说,只有按照某个规定进行了这才是秩序,人家老百姓几千年形成的民间借贷传统那不叫秩序,对不对?这是用特权思想管经济。还有法律问题,法律是什么,是发现自发秩序的一个过程,而且最有利金融市场和经济发展的法律都是这样的法律,问题的关键不是“制造”法律,而是如何发现的过程。

  我们现在对金融市场的开放有担心,改革刚开始,我们的价格放开,也有担心。当年担心,价格怎么能放开?放开那不就涨到天上去了吗。金融市场发展到今天,不可能用传统体制继续。我想首先我们还是要有一些理念的东西,不光是金融改革。

  金融改革需要勇气和胆识

  邱晓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高级研究员)

  金融改革首先是勇气和胆识的问题。很早以前,酝酿成立货币政策委员会时,跟当时央行行长戴相龙一起聊天,我就说大家都议论金融问题,主要是什么问题?因为整个国家的经济多元化,但是金融还没多元化,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整个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主体已经不再是国有一家独大的体制了,民营经济占比已经超过了60%,用工更是超过80%,但只有金融至今为止,可以说现在还差不多是计划经济下的管法。尽管很多大银行已经上市,但他们的贷款规模、干部任命等等,还是传统体制,这是造成金融矛盾的症结所在。至今我的看法还是一样,现在就是我们的金融改革和金融发展滞后于整个经济的改革和经济发展。

  当下的金融体系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金融产品供给满足不了需求,这是第二层的矛盾。中国这么大,中小银行才一百多家,美国有多少?印度有多少?印度有上千家了,美国可能比这更多,美国每天死掉的可能比我们目前存在的还多。美国有8600多家银行,我们现在叫银行的只有300多家。

  总体而言,金融还是一个短缺行业,不像其他领域,是供求基本平衡或者供大于求的行业。整个金融服务,其实跟国际的大趋势也是脱节的,我们的服务可能还是延续于传统的金融服务,并没有站在市场经济下面的崭新服务体系来谋划自己的发展。现在除了贷款就是贷款,老百姓和企业还有很多需要服务的,跟不上。讨论金融改革问题,要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解决,第一要让金融多元化,第二要放开金融的发展,第三要改进金融服务,我觉得这是解决当前矛盾,需要着力关注的三个环节。

  大的方向是经济要自由化,一个国家的投资和创业一定要有很自由的环境,我经常讲如果没有自由不会有中国的比尔·盖茨产生,只会有中国的保尔·柯察金产生。可以产生英雄,不可能产生创新者。因为这里没有自由的氛围,自由与创新是不可分离的。经济要现代化一定是要自由,包括金融自由。要有自由地获得生产要素的氛围、自由地进入市场的氛围才?行。

  垄断导致市场偏激

  谭亚玲(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

  讨论金融的问题,实际上它跟政治、经济社会密切相关。今天我只从金融的角度评论一下,但我希望金融的角度能促进政治和文化观念的改革。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金融的时代,所有的东西要从一个金融基础开始。中国目前的经济在积累的阶段,或者叫快速增长阶段,但中国的金融体系仍是一个起步的阶段。我们基本没有金融创新,几乎所有东西都是从外面接过来的,修修改改,在金融层面是小学生,在经济层面可以算是高中生。所以小学生时代的金融需要做什么工作?基础的工作,这是很重要的。金融就是以市场为主,不是以宏观经济、长官意志为主。从经济时代变成了一个金融时代,经济和金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金融是为了经济的继续繁荣、继续发展去保本的,去发酵财富、进一步扩张财富的。

  认识金融,应该做什么?专业、技术与经验,这是金融的三个最重要的基本功。我们现在是这样做吗?从金融的角度,我们现在可以入手抓的层面是汇率,汇率的博弈是全球市场的主线,这是一个全球资源的调动和运用,而我们的企业、我们的决策者关注的是外汇市场风险太大,外汇市场不能放开,我们做的是债券、证券,我跟外国投行的人接触,发现中国跟全世界拧着走,我们是以本土产品为主,是把自己的资源往全世界送,外国人是把全球的资源往本土回收,我们完全跟人家反向操作。

  我们要在人民币的问题上,大大地强化技术含量和专业品质。人民币汇率改革存在不少问题,人民币改革8年了,参考一揽子货币的币种有多少,参考一揽子货币的权重有多少,都改了8年了,现在仍没有一个模式。今年推人民币国际结算,人民币国际结算与汇率制度改革是什么关系,想清楚了吗?所以所有的东西要把立足点搞清楚,一定要把流程、循环、流程搞清楚。我有这个感觉,就是金融的集中垄断和特权垄断日益严重,导致市场出现很多偏激和极端的现象。比如投机套利。我觉得要改变的,第一个是观念,观念对社会而言是文化;第二个是机制,对于国家而言就是战略;第三个是责任,对于社会而言是利益。不通过改变很多问题是消化不了的。

  没风险就没收获

  向松祚(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

  金融改革只是整体的一个侧面。我们最近经常讲“顶层设计”,要是没有一个大方向的话,谈金融改革是谈不下去的。从操作层面看,一谈金融改革,我听到不少意见就是怕。我觉得现在一些部门,三个字可以概括,第一是争,争权,部门之间互相争权,你也想管这块,我也想管这块,大家争执不下。第二就是管,什么都想管。第三就是怕,尤其在金融领域,就是怕风险。

  我们现在改革开放,要向世界学习,我们很羡慕世界的金融中心,羡慕美国、英国、欧洲,羡慕别人的金融市场。但是别人发展金融市场几百年,根本的经验是什么?我觉得根本的经验关键一条就是不怕风险,就是要创新,你不创新,老怕大家投机,老怕这个市场崩溃,你永远要控制住,那就永远不行。我们说华尔街在两百多年的时间里出现多少危机,跳楼、破产、自杀的,多得是,但是经过每次危机之后,没有垮掉嘛。

  没有一件事是没有风险的,只有收益没有成本,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只有回报没有风险,不可能有这个东西。

  其实这些年我们还是做了很多事情。但是做的这些事情,包括海外也有一些议论,好像没有彻底地想明白。比如我们一方面在大力推人民币国际化,贸易结算、离岸市场、人民币海外交易等,希望把人民币变成一个重要的国际货币。但从另外一方面来讲,要把一个货币变成国际货币,但国内金融不放开,国内没有很好的金融产品,没有有深度、广度的金融市场,别人拿人民币干什么呢?资本账户不开放,人民币怎么国际化?利率不市场化,人民币怎么国际化?这个要从顶层设计上解决,尤其是金融层面,我认为要有一个顶层的大设计。

  不开放比风险更可怕

  马光远(北京大学风险投资研究所研究员)

  今天的讨论至少有一个结论是统一的,就是金融改革,理念是第一位的。我记得2001年在香港参加了一个会,安达信那时还没倒闭,它的一个高管很骄傲地跟我说,你们中国运动员在2000年悉尼的时候拿了那么多金牌,但是中国的金融还是幼儿园。11年过去了,现在是什么水平?我们现在的金融离市场化很远,不管它是公众公司,还是国有企业,它的理念、作为、定位、职能、跟政府之间的关系没有太大变化。这种机制不改变,不管用什么样的治理机制,改变不了本质,所以对中国金融来讲,2008年的金融危机,朝鲜也一样安然无恙,很稳定;华尔街金融风暴,我们没有受到大的冲击,金融也没有受到大的影响,为什么安然无恙,主要还是因为封闭、不开放。但其实,不开放几乎比任何风险都要更加可怕,这是个理念问题。

  至于怎么开放,到制度层面、到规则层面、操作路径应该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关键是我们的理念上怎么疏导我们的金融改革,要不要改,怎么改?

  近日,《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所涉内容,都是当下关键领域时不我待的问题,比如,民间投资进入金融领域等,但究竟如何实质性地突破?对于今天中国的改革而言,如何改,怎么改,其实是第二位的问题,关键是有没有责任和魄力去真正推动,去动真格的,如果改革只限于“前戏”,设任何机构、任何顶层设计都意义不大。

  我一直认为,改革30多年财富积累的历史,既不是什么以政府集权为代表的中国模式所带来的繁荣,也不是什么“新国企”带来的,而是民间投资不断壮大和国家在经济方面功能逐渐收缩带来的。因此,重新定位国有企业的未来,并大幅度收缩国家的经济功能,明确界定政府投资的领域,为中国的民企松绑,向它们真正开放更多的市场,尤其是金融市场。这不仅关系到中国经济的转型大计,也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的方向性选择问题:是选择按照市场来配置资源,还是选择按照政策、关系和权力来配置资源的重大问题。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