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食品概念战:昂贵的圈套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14 06:55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江佩霞
21世纪网讯 2012年3月,汤臣倍健、绿A“涉铅”风波引发消费者对保健食品安全性的强烈关注,而国家药监局短短6天之内作出从“不合格”到“合格”的检测结论,更是令人啼笑皆非。
事实上,一些打着“增强免疫力”、“抗疲劳抗衰老”、“为亚健康人群服务”的昂贵保健食品,高调地戴着国家“蓝帽”认证光环,却一次次地曝出安全隐患,一次次地给消费者下圈套。
保健食品,在国外又称为“膳食补充剂”。而在国内,对于营养品、保健食品和药品,似乎仍存在一个模糊不清的监管地带,其认证体系也存在监管难以理清的权力寻租空间。21世纪网调查发现,所谓的国际大牌,有可能是山寨小厂的低成本贴牌产品;而所谓的“蓝帽”认证,或许是通过中介用钱财和公关手段搭建的保护伞。中国保健食品行业经过大规模的草根野蛮生长时期后,如今已整体信誉堪虞。
21世纪网调查发现,保健食品行业贴牌生意中存在不为人知的潜规则。合法的“食字号”竟可以被山寨小厂随意叫卖,甚至“一号多用”,将批准文号租赁给多家山寨厂使用,每年还可收取8万-10万不等的转让费。(21世纪网报道:《保健食品呼唤“彻底革命”:谁玩转了OEM的市场规则?》)
4月1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对螺旋藻企业涉铅进行第二次检测,让深谙行业潜规则、非法获利的中介公司再次浮出水面。其“编材料”、“卖批文”、“贿评委”等手段,让中国保健食品的“蓝帽”审批制度蒙羞。
作为健康产业的一个分支,自上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保健食品行业经过大规模的草根野蛮生长,如今却整体信誉危机接连不断。(21世纪网报道:《凶猛广告催肥碧生源:减肥保健品如何收拾残局?》)
4月10日,工商查获广州最大保健品造假窝点,产值过亿元的假冒伪劣保健食品多到“10吨的大卡车20辆都拉不完”。从中华鳖精事件开始,再到三株口服液、核酸风波和螺旋藻铅超标事件,中国保健行业的消费刚性需求和风险与日俱增。(21世纪网报道:《中国保健品行业年谱:悲喜20年》)
遗憾的是,目前市场无法监管和辨别保健食品的真伪。消费者对于化妆品、服装和包袋可能已经有了一定的辨别经验,但对于保健品,还是一个空白。尤其是保健品大多用作送礼而非自用,广东省保健协会会长张咏接受21世纪网采访称,“仅依靠厂商或是代理商的力量,无法围堵伪劣产品的泛滥”。(21世纪网报道:《保健品行业频曝质量门三大现象埋隐患》)
除了频繁的质量门事件,保健食品还存在伪劣产品、违规广告泛滥,难以杜绝的根源还在于监管处罚不严,相关部门之间存在不少权力寻租空间。
21世纪网通过整理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违法保健食品广告公告发现:2011年全年共监测到违规发布的保健食品广告1314次,涉及了39家企业,43种保健食品。其中北京御生堂旗下的“万生堂牌元清茶”更是进行了353次违法广告宣传,堪称年度黑榜最牛钉子户。(21世纪网报道:《违法保健食品广告逾千次:行业老手重复撞线》)
据中国保健协会理事长张凤楼分析表示,“按照营养与保健食品‘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末我国营养与保健食品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年均增长20%。”不过,全国3000多家保健食品企业中,投资总额在1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只占2%,更多的是投资1000 万元甚至10 万元以下的企业,占全部厂家的50%。整体来看,高速增长的行业虽然看似“风光无限”,但实则依然两极分化发展严重。
世界银行报告显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中国头号杀手,慢病比例超过80%。在国务院参事秦晓明看来,预防保健、保健食品首次列入“十二五”规划,已成国民追求健康的刚性需求。
国务院重启《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研讨,最新消息称,该条例有望5月份出台。在政策利好下,面对保健品市场巨大的潜力诱惑,包括同仁堂、华润医药、哈药集团、江中药业、九芝堂等老字号药企开始加大对保健品平台的投资,二级市场中相关保健牛股迎来了一番行情异动。(21世纪网报道:《保健品高毛利羡煞旁人上市药企“加码”投资》《汤臣倍健股价跳窜机构疑似幕后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