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威海九成渔船缘何留港 监管重拳需调方向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16 00:15 来源: 经济导报

  经济导报记者 姜旺 威海报道

   12日,距离6月1日休渔期仅有约一个半月的时间,威海市中心渔港内仍有九成多渔船“趴窝”歇业。港口内满身酒气的老船员、甲板上低头看书的小伙儿、三三两两海钓归来的小艇,令经济导报记者无法联想这就是往年此时繁忙的渔港。

   “由于气候偏冷,年后以来,仅有不足一成远洋渔船出海作业。”威海市海洋与渔业局渔业科科长董崇强介绍,虽然去年此时出海的渔船也不多,但情况远不如今年严重。

   歇业在家的船主赵玉河告诉导报记者,“现在出海的渔船多赴他国过渡水域进行远洋作业,以期获得可观的收入。”然而,去年我国渔民与韩国海警冲突,还有最近帕劳扣押我国25名渔民等事件提醒他们,远洋作业的渔船日子并不好过。

   值得深思的是,为何我国渔船不惜消耗更多的燃料费用,长途跋涉到争议海域冒险作业?每年我国近海投入渔业资源修复的大量资金有多大成效?

  鱼少难捕 无奈“趴窝”

   12日15时,威海市中心渔港内大大小小的渔船整齐地停靠在岸边,海面上不时有稀稀落落的小艇海钓归来打破渔港的寂静。放眼望去,港口内散布着三三两两的船员,或聊天,或呆呆地看着海面。仅有几艘渔船上有船员在不紧不慢地织网、修补渔船。

   “现在气温太低,鱼群不过来,出海也是‘放空炮’,瞪眼看着赔钱。”来自烟台海阳的船员于长征告诉导报记者,他5日随渔船船主一起来到该中心渔港,正在为15日的出海做准备。于长征边整理渔网边对导报记者介绍说,即使15日顺利出海,还是已经比去年晚了一个多月。“马上就到休渔期了,今年春季的收获肯定不如往年。”

   于长征指着港口深处更大一些的渔船说,“这些‘铁壳子’都是等秋季出海的,听说春季连船员都没雇。”

   赵玉河介绍,他的两条捕鱼船都是从威海本地人那里租的,现在捕鱼越来越困难,原船主已经“转行”人工养殖。

   “现在出海的远洋渔船,大多使用拖网和锚网,去争议海域捕捞。其他的都在家里‘趴窝’。”赵玉河说,“前些年的过度捕捞使得我国海域渔业资源迅速减少,同时雇工费用却大大增加,一旦出海捕不到鱼,损失就会相当惨重。”像他这样的近海捕捞已经不敢轻易出海了。

   赵玉河说,受益于国家补贴,油价上涨对其影响并不大。“渔船不出海主要因为鱼少。运气好了一天能捕捞一两千斤鱼,运气不好一天都没收成。”

   他给导报记者算了一笔账,这次计划15日出海,最多能捕捞一个半月。以他190马力的渔船计算,需要消耗4吨左右的柴油,按照现在8300元每吨的价格计算,仅柴油这一项就需要支出3万多元。船员工资大概为每月5000元,此次出海5个船员工资大概需要5万元。再加上租船1万多元的费用,“运气好也就剩几万块钱,极有可能挣不出这笔费用来。”

  产业链恶性联动

   导报记者了解到,于长征今年43岁,已经在海上漂了10多年。他指着同一条船上的船员说,“大多都这个岁数,30岁以内的基本没有。当过船员的人,一般都不会让下一辈再干这行。”

   对于外界传言的船员工资上涨,于长征有自己的体会,“我们的工资按月计算,年底结算。虽然单月工资提高,但近年来渔业资源不断减少,出海捕鱼的时间不断缩短,总收入并没有提高多少。”于长征表示,形势越来越不好,很多老船员攒够了钱就转行做小生意了。

   于长征告诉导报记者,前年他没有出海,打算转行,但是苦于没找到合适的营生,家里孩子上学需要钱,不得不回来继续干老本行。但于长征表示,“像我这样走了又回来的并不多。”

   老船员改行,年轻力量储备不足,使得船员单月工资不断抬高,出海的成本不断增加,渔业资源却不断减少,船主的出海计划不得不愈加谨慎,出海日期也一拖再拖。本已提高的船员工资又输给了时间,有时还会遭遇船主拖欠工资。权衡之下,不少老船员选择转行。

   没有船员更是无法出海,很多船主不得不去内陆省份招工。

   不远处甲板上,一名埋头看书的年轻小伙儿显得格外另类。攀谈中,导报记者了解到,他今年21岁,安徽人,是船主到安徽招聘并培训的。“培训完就签一年的合同,出海就来报到,不出海就在家等着,惟一确定的是年薪3万多元。”

   正如导报记者所预料的,不仅船主招海员愈来愈困难,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无船出海,威海市中心渔港附近的远遥水产食品公司的冷冻仓库已经“上顿不接下顿”,同样的情况,工人也因时常没有活干,纷纷转投他方。

   渔业资源匮乏、渔船不出海、招工难等因素环环相扣、相互制约,已经让整条产业链陷入停工的困局。

  渔业资源缘何“倒退”

   招工难、雇工成本不断提高、被迫歇业或毁灭式捕捞等一系列连锁循环反应,制约着渔业产业链的生存空间。危机关头,渔政部门的态度与行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3日,威海市海洋与渔业局渔业科的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准备“关于申报2012年山东省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项目的请示”。该请示计划包括18个人工增殖放流项目、9个人工鱼礁项目、1个渔业资源种质资源保护区项目,计划投入资金上亿元。

   导报记者了解到,自2005年以来,我省每年都会组织渔业相关市县制定渔业资源修复计划,并拨付专项资金。然而,就是在每年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渔业资源修复的进程中,今年渔船出海的情况却远不如去年。

   每年上亿元的资金投入大海,为何资源不见起色反而出现倒退?

   “渔业资源修复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同时,气候、洋流等因素的变化对鱼类流动的影响也比较大,直接影响渔船作业。”威海市海洋与渔业局渔业科副主任科员袁修宝告诉导报记者,2006年以前国家对捕鱼行为限制较少,多年的滥捕对海洋资源的伤害太大,修复工作异常艰难。

   “除了每年投入资金修复资源环境,渔政监察力度加大,国家对山东附近海域实施的每年6月1日到9月1日的休渔期,对渔业资源的修复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袁修宝表示。

   但多年从事捕捞作业的赵玉河认为,休渔期需要调整。“每年春季(这个时候)到六七月份,是绝大部分鱼产卵的季节,现在捕上来的鱼大部分是带卵的,如果顺利产卵,其价值不言而喻。”赵玉河表示。

   另外,赵玉河认为,政府每年投入资金修复海洋环境,渔业资源却不见明显起色的根本原因在于仍然存在的拖网捕捞。

   “若国家下决心取缔拖网,改用流刺网并限制网目数,渔业资源很快就能恢复。”赵玉河不无惋惜地说,“一丁点的小鱼都逃脱不了拖网的‘魔爪’。国家重金投放的鱼苗很可能转眼间又被捞上来卖做鸡食。”

   赵玉河表示,取缔拖网对渔民的阵痛是一时的,但其长远意义不可忽视。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