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放松外汇限制 实现藏汇于民 我国外汇管理体制不断完善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17 07:08 来源: 金融时报

  记者 李倩

   4月16日,国家外汇局以题为《强制结售汇制度退出历史舞台企业和个人可自主保留外汇收入》的新闻通稿,对我国实行多年、现今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强制结售汇制度发展始末进行了全面梳理,再次强调企业和个人可自主保留外汇收入。业内人士认为,这与此前国家外汇局推进RQFII一样,都说明我国在放松对居民使用外汇的限制,促进实现藏汇于民,也标志着中国外汇改革的进一步推进。

  强制结售汇制度是外汇短缺时代的产物,建立于1994年,当时要求企业的经常项目外汇收入,除国家允许开立外汇账户予以保留的外,均应全部卖给外汇指定银行,指定银行则必须将其卖给人民银行。央行是最大的接盘者,从而形成国家的外汇储备。

  随着改革开放,为适应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也在有序推进,居民用汇自主权稳步扩大,贸易投资便利化程度不断提升。我国取消了企业进口等经常项目用汇计划审批,允许企业凭有效单证直接到外汇指定银行购汇。1996年12月,我国宣布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对经常项目对外支付和转移不予限制,但是企业出口等外汇收入原则上仍应卖给外汇指定银行。宽进严出的外汇管理政策,结果是使我国的外汇储备从1993年底的211.99亿美元,增至2007年6月末的13326亿美元。充足的外汇资金为国内建设和对外投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持续高增的外汇储备也带来了新问题。从货币政策操作角度,在强制结售汇制度下,央行不断买入商业银行卖出的外汇,这带来外汇储备的不断增长,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强化的情况下,外汇储备的激增,同时意味着大量的基础货币的释放。外汇占款形成的基础货币已成为中国货币投放的主渠道,从而形成和加剧了中国的流动性过剩,并成为通货膨胀压力的主要诱因。为防止基础货币不断释放给国内经济带来流动性过剩问题和通货膨胀的压力,央行又需要不断地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回收资金,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因而受到很大的牵制。

  在外汇市场上,强制结售汇制度使得企业必须将手中外汇按要求的比例到银行进行结汇,导致外汇市场形成无条件的外汇供给和有条件的外汇需求,夸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却隐瞒了人民币贬值的压力,造成了市场上供大于求的虚假局面。现实中,国际“热钱”通过虚假贸易、地下钱庄等各种渠道进入中国套利。大量“热钱”涌入,意味着中国要被动发行大量基础货币,而超发货币的最直接结果还是通胀。数据显示,2007年至2011年,外汇管理部门共查处外汇违法违规案件1.5万多起,共处行政罚款12.7亿元人民币。其中,配合公安机关共破获210起地下钱庄、非法买卖外汇和网络炒汇案件,涉案金额逾千亿元人民币,抓获犯罪嫌疑人千余名,共处行政罚款约1.6亿元人民币。

  为此,国家外汇局不断放宽企业经常项目外汇账户开户条件,提高账户限额。2008年,修订后的《外汇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企业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可以自行保留或者卖给银行。2011年起,企业出口收入可以存放境外,无须调回境内。因此,我国已不再实施强制结售汇制度,强制结售汇已经是一个历史概念。

  尽管如此,我国涉外经济快速发展,使得国际收支持续呈现“双顺差”,且不断创出历史新高。2010年,我国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为5.6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贸易、直接投资、外债等主要项目交易规模均达到历史高峰。国际收支的主要矛盾显然已由过去外汇短缺转为外汇储备增长过快。截至2011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达31811.48亿美元。

  因此,近年来国家外汇局应时而动、因需而变,废止了强制结售汇制度,体现了我国外汇管理与时俱进、服务经济发展大局的一贯理念和宗旨。相信随着外汇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境内机构持有和使用外汇自主性、便利性的增强,我国的国际收支将日趋平衡。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