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2012年SOHO将谨慎收缩战线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19 17:39 来源: 《新领军》杂志现在的SOHO显然尚未想清楚该如何平衡转型所带来的负面压力,未来又将如何打造新的核心竞争力
■ 文/知巍
近日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12年公司将谨慎收缩战线,并购目标仅针对土地,烂尾楼、在建工程等将不再考虑。”此言顿时在股市激起了一翻波澜,SOHO中国股价在5个交易日内连续下跌近5%。
高通智库咨询公司总经理张宏曾将SOHO中国的商业模式定义为:投行+超级销售员模式。投行指SOHO中国善于收购项目。据了解,SOHO中国2009年至今,18个项目中9个在接手前是空置、烂尾项目。“烂尾楼改造工程”俨然已是SOHO中国的“主营业务”。而SOHO中国将“烂尾楼”变废为宝则要归功于超级销售员及其所开创的能够迅速售空的散销售方式。
以低价收购,依托品牌效应迅速高价售空的商业模式,让SOHO中国在房地产整体资金短缺的时候,能够拥有充足的资金。但2011年年底“欠薪门”事件暴露出其销售团队力量正在减弱,此时SOHO中国又抛出不再考虑收购烂尾楼项目的市场策略,其赖以成功的商业模式再难延续,难怪市场会对其未来营业状况产生质疑。既然如此,为何SOHO会在房地产市场一片萧条的大背景下,会选择放弃自己的传统“优势”? 首先,是SOHO中国销售力量的下降。随着2009年底营运总裁苏鑫离开后,SOHO中国的销售人员就开始减少。根据其财报披露,2009年底,其销售与租务人员为392人,而2010年则减少为320人,2011年上半年就已经缩减为164人。 销售能力大幅缩水,如果此时再继续收购烂尾楼,必然会导致销售滞缓。在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不浪费、不闲置资源就已经等于提升利润空间, SOHO中国自然不会再贸然收购烂尾楼。
其次,快速收购、出售烂尾楼的策略在为SOHO中国赢得大量资金的同时,也让其品牌严重透支。商业地产与住宅地产不同,对品牌的依赖性很强。而SOHO中国所收购的烂尾楼却让其深陷“烂尾楼后遗症”。即烂尾楼一般都会存有产权纠纷、质量等相关问题,这些问题很容易在日后陆续爆发,影响楼盘品质。 再次,SOHO中国所采用的散售方式,也不利于开发商对业主的统一管理与布局。分散的产权导致业主对租金的期望值不一样,容易造成较高的空置率,从而影响整个商业氛围,引发业主抗议。同样也稀释了SOHO中国的品牌价值。 因此,无论是迫不得已还是为品牌发展的长远考虑,SOHO中国都不得不舍弃“烂尾楼”。
然而说易行难,曾经从烂尾楼身上得到过太多好处的SOHO中国,再想舍弃,却不得不付出一定的代价——资金周转率、盈利能力下降,以及外界对新模式的质疑与不信任。毕竟,SOHO中国近两年曾参加过的招拍,多以失败告终,这不得不让人怀疑其所计划的100亿元抢地能否成功。
在宏观政策打压的特殊大背景下,房地产领头羊都开始向商业地产进军,而早就瞄准商业地产的SOHO中国却在为过去追求短期利润的行为买单。诚然,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方向永远比速度更重要,而SOHO中国也正试图走向正途,但显然,现在的SOHO尚未想清楚该如何平衡转型所带来的负面压力,未来又将如何打造新的核心竞争力。如此盲目的纠偏不禁让人担忧,SOHO是否会再次跌入另一个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