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专家揭秘国贫县十年评一次的隐忧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21 02:37 来源: 中国经营报

  访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实

  童海华

  为何一些百强县依然会出现在“国贫县”名单中?如何从体制机制上杜绝这种事情的发生,以确保国家扶贫资金用到实处?对此问题,《中国经营报》记者对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实进行了专访。

  “国贫县”十年评一次的隐忧

  《中国经营报》:为何一些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县市,也能入选“国贫县”?我国“国贫县”评定具体标准是什么?

  李实:“国贫县”名单是中央综合各项经济指标统筹制定的,比如2001年那一年调整的主要依据是对所有农牧业旗县1997~1999年三年的粮食人均占有量、牲畜人均占有量、人均纯收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人均水浇地占有量及贫困发生率等因素的加权对比。

  当然,在制定名单时,国家和地方会考虑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和边境地区的倾斜。

  但大部分“国贫县”主要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确定的,经过近20年的发展,在扶贫资金和政策的支持下,部分“国贫县”得到了比其他县更快的发展速度,现在已经完全脱贫了,经济上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国家缺乏一套科学、规范、有效的评估机制,没有这套机制,就不能将已经超出国家贫困标准的县退出扶贫范围。

  《中国经营报》:为何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县市,都争相想进入“国贫县”名单之列?“国贫县”能获得哪些财政支持和优惠政策?

  李实:第一,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根据各个县的人口而定,少则1000万,多则几千万元。这个钱是各县政府可以直接使用。第二,可获各种专项扶贫贷款,如贴息贷款。第三,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转移支付对国际级贫困县的力度肯定更大一些。

  第四,一些行业性扶贫项目诸如水利、交通、教育、医疗、卫生等项目。这些项目往往和专项资金连在一起,比如说以工代赈项目。还有很多的惠农政策,最初都是在一些“国贫县”试点。

  扶贫效果亟须建立监控系统

  《中国经营报》:那么,对于全国百强县依然混迹于“国贫县”之列,国家主管部门为何听之任之?这背后凸显了哪些体制机制上的问题?

  李实:当然,对于这样的情况,国务院扶贫办也看到了,也在考虑这些事情。但他们的职能更多地是在政策制定上,没有更多的精力进行扶贫政策的效果评估。

  目前,我们对扶贫效果,只有单个的项目会对其进行评估。但对于中国整体扶贫资金的使用效果,对于“国贫县”在扶贫方面取得了哪些实际进展,还没有进行过综合性的评估。

  因此,目前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全面的监控系统,知道每个“国贫县”在扶贫方面取得了什么进展。要对资金使用效率,政策是否落实,是否浪费、挪用、贪污等情况进行全方位监督。

  我建议要有第三方的评估委员会,制定评估规则和评估程序,对扶贫效果进行独立的评估。

  此外,要建立比较全面科学的信息系统,没有信息,怎么做得了评估?当前,我国很多“国贫县”的相关信息系统就很不健全。

  目前,我国国家统计局是扶贫效果监测单位,但他们只是部分地监测。监测的信息也不公开,信息的使用受到很大的限制。

  《中国经营报》:实际上,政府要建立这样的信息系统和监测系统,现在看来,从技术上来讲也并非难题。

  李实:但目前政府还缺少这方面意识。而且,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当然是希望自己做的事情不进行评估。如果请第三方进行评估,发现了问题怎么办?要不要追究责任?影响到自己的政绩怎么办?不评估对于政府部门是最有利的,没有信息公开化,别人也不知道大概的情况,信息的不对称,让有关部门可以利用国家级贫困县身份争要资源。

  《中国经营报》:“国贫县”为何10年才评选一次?这样的机制是否需要改变?

  李实:我曾向国务院扶贫办提建议,希望能不能3~5年对“国贫县”进行一次评估和调整。或者就是若干年后将所有“国贫县”都取消,不搞贫困县,搞集中连片式的扶贫。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