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银行应创新管理模式服务实体经济 财经热点对话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23 05:43 来源: 金融时报

  李岚

  要真正提升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水平,未来银行业还需要不断创新管理模式。一方面,要完善组织架构和细分行业,提高营销服务效率,尤其是大型银行在新时期必须实现大、中、小型客户的均衡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实体经济的快速增长,客户的金融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产业链化的特点,为此,商业银行应强化网点网银建设,提高基层网点和网银渠道服务能力。

  主持人:本报记者李岚 嘉宾:中国银行副行长陈四清

   融资成本和难度加大,小微企业遭遇生存挑战;利润逐年下滑,外向型企业面临经营困境;资源型企业亟待开拓海外资源和市场渠道;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文化等产业发展亟须全方位金融扶持……

  在全球经济下行和国内经济转型的双重压力之下,对社会稳定发展起着重要支撑作用的实体经济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事实上,实体经济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意义早已毋庸多言,而中国银行业支持的对象也似乎从未离开过实体经济。不过,面对并不乐观的经济现状和前景,如何真正将社会资源集中到实体经济领域,挤干虚拟经济中的泡沫,有效抑制通货膨胀,推动社会经济良性运转,确实值得中国银行业重新审视和思考。

  近日,本报记者就相关话题与中国银行副行长陈四清进行了深入对话。

  主持人:在我国现阶段这样一个仍然以货币为主要推动力的体系中,可以说,实体经济的发展一直以来都依赖着金融,特别是银行信贷的支持。那么,为何现在要特别强调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其含义与过去有何不同?

  陈四清:的确,实体经济和银行发展相辅相依,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是商业银行的使命。一个国家只有奠定了坚实的实体经济基础,才能在危机到来时充分应对,在全球社会经济体系中屹立不倒。就我国而言,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回顾由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原因正是金融领域和实体经济领域的长期失衡。这种失衡导致资产价格泡沫破裂并释放到整个金融领域,进而通过国际贸易和金融市场等渠道,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和各个国家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现阶段,我国实体经济正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时期,金融服务需求特别是融资需求已远远超越了以往的简单模式,这也对作为实体经济发展重要支撑的商业银行提出了新的课题。商业银行如不能与时俱进,在经营理念、客户服务、产品创新和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调整,就很难快速应对市场变化、及时响应客户新的需求,难免会出现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需求脱节的现象。

  目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遇到较大压力。同时由于人口老龄化和人民币持续的内贬外升效应,我国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步被削弱,外向型经济增长模式面临较大挑战。在经济结构方面,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战略转型期,传统的实体经济行业风险攀升,实体经济中起支撑作用的钢铁、建材、房地产、汽车等行业面临着产能过剩和产业升级,需要加快调整和控制;投资产生的需求占比在调整中面临着大幅度调低,消费需求又不能有效启动;原本在实体经济体系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正经历较为艰难的发展时期。

  因此,商业银行必须通过不断创新产品和提升服务水平来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坚持加大服务实体经济的总方向,在确保信贷投放总量适度的前提下,通过优化信贷结构,将有限的信贷资源用于满足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有效需求,积极发挥信贷在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内需和扩大就业方面的积极带动作用。只有这样,商业银行才能真正走上健康、稳定的发展道路。

  主持人:近日,国务院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未来还将在全国推广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取得的经验。那么,您认为,未来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的模式将会如何改变?银行经营管理如何能够长久满足实体经济发展要求?

  陈四清:在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下,只有通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才能引导金融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才能确保金融业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要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优化企业融资结构,合理掌握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规模,实现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有机融合;要在强化大型商业银行风险管控和抵御能力的同时,大力推进村镇银行的培育和发展,增强金融服务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和“三农”的能力,实现大型银行和村镇银行的优势互补;要理清民间借贷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通过行政立法等手段规范民间借贷行为,在信贷资源紧缩的时期,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推动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作为商业银行,应拓宽视野,全面支持各类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除了要通过“信贷工厂”、村镇银行等新手段加大对于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外,还要考虑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农”和“走出去”等各类企业客户的需要;要努力通过创新服务和产品,提高服务水平,由专注于提供融资转化为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

  而要真正提升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水平,未来银行业还需要不断创新管理模式。一方面,要完善组织架构和细分行业,提高营销服务效率,尤其是大型银行在新时期必须实现大、中、小型客户的均衡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实体经济的快速增长,客户的金融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产业链化的特点,为此,商业银行应强化网点网银建设,提高基层网点和网银渠道服务能力。

  此外,信息技术、网络、服务深度融合,正在推动形成新的企业形态和商业生态。客户经营模式的变化,将推动银行未来营销服务模式发生巨大变化。这种背景下,银行业还应注重以科技为引领,提升银行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能力。

  主持人:正如您所说,现在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需求模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全球经济加速融合,实体经济不仅面临着更大的市场也面临着更大的风险。这一点,中行的感受可能更深吧?那么,您认为,银行业应当如何适应这种变化?中行有哪些经验可供借鉴?

  陈四清:是的,作为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大型银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我们的确能够比较深刻地感知实体经济的冷暖。这为我们服务实体经济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提供了创新的机遇。

  举个例子,目前全球约90%的贸易活动需要贸易融资、担保或保险等贸易金融服务的支持,因此,银行的国际结算和贸易融资业务被喻为贸易活动的“血液”。尤其是当前,在全球金融危机以及欧债危机的背景之下,我国进出口企业面临的交易风险加大,更加迫切地需要商业银行提供优质的国际结算和贸易融资服务。

  在这方面,中行积累了一些经验。比如,根据供应链中企业的交易关系和行业特点,陆续研发了以“达”字命名的一系列贸易融资产品,满足了不同类型企业的个性化需求;设计出基于货权和现金流控制的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解决了上下游企业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针对企业对于国别风险的考虑,先后推出包括国际金融公司、亚洲开发银行等多个国际组织担保项下的贸易融资及转开保函等新产品;而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发挥在汇率市场的专业优势,以组合产品帮助企业规避风险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人民币跨境使用将便利企业开展跨境贸易和投资,对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更是具有重大意义。用人民币进行国际结算,我国企业所承受的外币汇率风险即可大幅降低,可节省大额的货币兑换成本,并缩短结算时间,提高整体资金使用效率。而人民币从境内流入境外和从境外流回境内,连接了离岸和在岸两个市场,是人民币走出国门非常关键的环节。因此,商业银行应积极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满足跨境发展需求。

  我认为,在这些环节,银行可以抓住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由贸易项下向资本项下推进的政策机会,发展O鄄

  DI、FDI资本项目跨境人民币业务,积极发展跨境人民币项目贷款、买方信贷等产品;还可针对境内企业赴海外上市、发债以及海外发债回流内地的金融需求,创新提供海内外联动贸易融资产品,利用境外沉淀的人民币资金满足境内企业贸易融资需求。

  此外,为企业“走出去”提供金融服务,也是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在这方面,中行的做法是,将我国“走出去”企业分为四种类型,有针对性地提供灵活的产品组合服务,同时辅以“全球客户经理制”建设和“全球现金管理”平台开发,将服务有效延伸到全球,为“走出去”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全球金融服务方案。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