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毒胶囊面前谁是绝对安全的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24 00:09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丁永勋
不久前,一则未经证实的爆料,把废旧皮革和牛奶、果冻等诱人的食品联系起来。随后,相关行业组织和企业纷纷辟谣,力证这种做法无论从工艺还是成本上都是不合算的,并高调宣布不排除起诉散布不实消息的个人。
但是,随后央视用证据确凿的调查证明,废旧皮革加工的工业明胶已大量流入制药企业,被制成了包裹药品的胶囊,送检的多家药企15个品种的药品,铬含量均严重超标。
按照常识,药品是用来治病救命的,对原料成分的检测标准要比食品还严格。国外制药企业,仅是因为对药效夸大宣传,就会被施以重罚,更何况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原料。国家药典明令禁止使用的工业明胶,竟能一路畅通无阻进入知名药企,这样看来,皮革明胶进入牛奶、果冻等食品,似乎也不是不可能。
一个胶囊外壳才用多少明胶啊,为了节省成本,无良企业硬是能从蚊子大腿上榨出二两肉来,怎能保证没被送检的药品不会使用有毒明胶?又怎能保证工业明胶不会被用于食品等其他领域?
有毒胶囊的出现,不仅为不容乐观的食品药品安全形势再添新忧,更说明一旦底线失守,为追求利益不择手段,社会可以溃败到什么程度。果冻、老酸奶等可能掺入工业明胶,还可以选择不吃,但一旦生病,该吃的药总不能不吃吧。这样想来,没有人是绝对安全的。
面对这让人震惊的内幕,人们最先追问的,是监管为何没起到应有的作用。在发现查处有害产品上,又一次后知后觉,落在了媒体后面。
的确,药品生产监管应该是非常严格的,各环节都有明确的标准,形成这样完整的“制毒”产业链,监管部门确实难辞其咎。监管存在的问题,有的是因为管理体制不顺,多头管理造成谁也不管;也有失职渎职,对眼皮底下的造假制毒行为睁一眼闭一眼;更是因为执法不严,违法成本太低,很少看到有企业因为其失德行为被罚得倾家荡产、关门倒闭。
不过,在检讨监管的同时,仍要强调的是社会道德的重建。监管执法,更多是一种事后惩戒,且作为执法依据的法规和标准,总有滞后的时候。除了外在的监管之外,还应有内在的约束,即每个人心中的道德律。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是道德经济。市场经济的奠基人亚当·斯密写过著名的《国富论》,但经常被人忽视的是,他还写过一本《道德情操论》,强调道德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个人需要讲究道德,企业的血管里,也要流着道德的血液。
如果只为追求利益,不惜铤而走险,我给你供应有毒的明胶,你给我生产有毒的奶,最后大家都可能要吃有毒的药丸。这就进入了一个所谓的“互害社会”,信任稀缺、道德滑坡,不仅大大增加社会运行成本,最后也没有人是安全的。
在有毒胶囊生产链条上的那些人,对工业明胶可能被用于食用、药用,并非完全不知情,而他们态度竟如此坦然,尤其令人心寒。事发至今,被点名的药企除了修正药业有所辩解之外,还没有一家表示承担责任或道歉认错,很难让人相信他们会真正反思警醒。
如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能恪守心中的道德律,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有可能打破这条制毒链条。废旧皮革并非全无用处的废品,以此为原料制成的工业明胶在很多领域也有广泛用途,只有在底线失守的互害型社会,才会被制成害人的“毒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