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逾万亿元存款波动背后的金融乱象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25 01:10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陈志龙

  这是一组有趣的数据:

  今年1月5日,数据显示,工、农、中、建四大行在经历了月初短暂的存款大规模流失后,2011年12月份最后一周完成了存款大逆转,当月人民币存款新增1.25万亿元,为近三年来单月新增存款之最。

  今年3月底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银行业存款继续强劲增长之下,四大行信贷投放再现季末冲刺现象。人民银行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3.76万亿元,同比少增2185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3.14万亿元,其中光3月份,人民币存款就增加2.95万亿元,同比多增2712亿元。4月份,公开数据显示,前半个月4家大银行的存款流失超过1万亿元,令各方“侧目”。

  存款数据短时间的剧烈波动,说明近年来,大量的季末、半年度及年底存款数是银行突击买进来充时点数的。现在,每到年末、季末和月末的考核时点,包括国有银行在内,都不惜血本到市场上“抢存款”,这种鏖战已接近白热化。笔者以为,市场乱象背后的一些问题值得关注。关键时点上日息千分之三到五的“洗澡户”越来越多,钱是留不下来的,洗把澡赚笔钱走路,圈子里现在有种戏谑的说法叫“一夜情——恋上你的千分之五”。

  现在稍具规模的银行都上市了,季报、年报和半年报都要向公众披露,关键时点上的存款数,对向公众扮靓财务指标、应付上级部门和监管约束,甚至是对下一阶段的奖金发放都显得至关重要。因此有些银行为了完成时点数,有奶就是娘,一句话,在膨胀过度、考核和激励过度的指挥棒下,什么都能做。甚至以高额手续费为诱饵,把掌握资金资源的关键人物拖下水,以至于多个地方发生包括财政、交通系统厅局级干部被银行拉下水的事件。有的向关键单位关键人物长期免费借用豪车,有的安排出国旅游,有的甚至为客户安排涉黄服务,各种手段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信贷和资金的双紧形势下,贷款转存款的派生机制更难了。一位监管部门的管理者最近与笔者交流时说,现在银行业都陷入了“存款为王”的考核怪圈里不能自拔,有些银行为了留住资金,无视存取自由的原则,与客户软磨硬泡,遇有大额转取资金,就想方设法、死拉硬拽不放,使得客户正常取款需求得不到保证。有的甚至在网银系统上打“小补丁”,耍小聪明,搞小动作,限制客户划款额度和频率。有些理财产品到期后,反复动员客户转下期,总之就是不想让你的钱走。

  银行业为揽存款的种种不合规招数,不仅引发了与客户的矛盾、给银行带来声誉风险,还给银行的经营管理埋下了隐患。去年以来,多家银行发生员工甚至基层网点负责人“跑路”事件。监管部门对某银行业的一次员工账户突击排查中发现,有些员工个人账户及关联账户,甚至出现动辄上亿元的资金往来,而这一切都是以拉存款的名义进行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等到“人跑了”,才恍然大悟。银行业的这种内部人犯罪并非一时的头脑发热,而是长期瓜田李下、游走在灰色地带的必然结果。他们与社会上各类担保机构、典当行、小贷机构及资金掮客相互串连勾结,由此灰色金融慢慢地向正规金融渗透。

  有资金资源的人,成为各方追捧“炙手可热”的红人。而银行为刺激存款增长的机制也层出不穷。只要把存款拉进来,什么事都能干,往往埋下风险隐患。一些案件发生后,发现出事的都是“业务能人”。这些人只要一出事,留下的烂摊子和窟窿往往十分惊人,相关银行必然面临极大的资金风险和声誉风险。

  短时间内存款逾万亿元的波动,还容易误导决策,给宏观政策的准确调整带来难度。“但大家都这么玩,我不玩那是傻。在存贷比监管硬约束和长期片面强调存款考核的指挥棒下,存款指标完不成往往一票否决,什么都谈不上。作为支行长,我现在有30多项考核指标,但核心指标是存款,存款完不成,员工奖金什么都受影响。有时没办法,为了完成任务,最后一天只能花钱去买存款。”一家股份制银行的支行长对笔者说。

  银行业是一种信用机构,出现这种类似早年保险业的异常情况,并且业务的稳定性差,客户口碑及社会反响差,误导投资者的投诉也在增加。

  现在的银行是什么理财产品都敢卖。急功近利的短期理财产品最短的只有一天,被戏称为“一夜情”。一天的资金能理什么财?无非是换个法子用高利率吸引资金,完成时点数的冲刺,把奖金拿到手再说。有的在柜面上把保险当作理财产品忽悠客户。有的为了追求所谓中间业务收入,除了利率上浮,还以各种名目的理财顾问费、咨询费,来对没有议价能力的客户无休止地提出要求。

  去年以来,伴随着流动性紧张,实体经济的困难状况越来越凸显出来,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瓶颈难以突破,而银行业维持着畸高的利润。在过度考核和过度激励机制下,各家银行“想着法子”进行数字调控,为完成考核任务和报表需要,拼命利用信用放大机制,导致虚胖和浮肿。这是一种亚健康状态,不是稳健的银行业所应有的经营风格。

  现在的官方利率只是管存款利率的上限和贷款利率的下限,以保证有足够的利差空间。银行“管住上限”的存款成本一般在3%左右,而只管下限的贷款价格,在资金紧张时普遍性地存在利率上浮情况,现在银行的贷款利率普遍在15%以上,存贷利差已远不止3个点,而是逼近十个点。高利差意味着“加大资金组织力度”的费用水涨船高。每到季度冲关时,对缺口资金的调剂买卖,大家都睁只眼闭只眼,“给政策”、“抢着做”,“买”的方式也五花八门,极易滋生腐败。贷款的行政性管制定价使银行获得巨大的存贷利差,并给相关利益方以寻租的空间。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和风险及信用管理的特殊行业。如果过于看重存款,考核过度、激励过度、过度追求利益最大化,能拉到存款的就是“大爷”,就是能人,在内部管理上形成过度依赖“能人”的文化,那么极易带来一系列的管理风险和商誉风险。去年以来出现的一起起银行员工“跑路”案件说明,中国的银行业如果倒退回早些年不成熟的保险市场,将使这个行业付出巨大的代价,频生的乱象已经在给我们敲响警钟。(作者系资深媒体人)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