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担保行业发展失衡民营担保另寻他路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27 01:44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洪偌馨

  经过了近几年的发展,民营担保机构在数量上绝对占据了担保行业的大半壁江山,然而在资金实力和发展规模上却长期难与政策性担保机构比肩。

  今年以来,随着银行“闸口”的收拢,民营担保机构业务模式单一、盈利能力不足等“软肋”越发凸显。

  民营担保机构发展待考,是坐以待毙,还是发展创新?是继续等待银行“松口”,还是另寻他路积极转型?

  担保行业发展失衡

  根据北京信用担保业协会披露的数据,2011年,北京担保行业新增担保额1466.69亿元,同比增长了56.53%。其中,新增贷款担保694.19亿元,同比增长了39.58%;新增其他各类融资担保184.57亿元,同比增长了50.85%。新增非融资担保587.92亿元,同比增长了85.30%。

  然而,新增担保额排在前10位的担保公司,就占了全部新增担保额的70.35%,新增担保额共计1031.81亿元。

  而新增担保额较少的50户担保机构,新增担保额共计为7.71亿元,仅占全部新增担保额的0.53%。

  不仅如此,市面上还存在着大量“零业务”担保公司。它们挂着“担保”的头衔,却从未做过一笔担保业务。

  据北京市工商局统计,在北京仅名称中带“担保”字样的公司就有上千家。而根据北京信用担保业协会的调查,全市开展担保业务的机构不超过170户。

  从担保业务类型上来看,融资性担保依然占据着最大的份额,但与非融资性担保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根据北京信用担保业协会提供的数据,在2011年新增的1466.69亿元担保额中,融资性担保新增878.76亿元,占59.91%,非融资性担保新增587.92亿元,占40.08%。其中,非融资类担保中的工程保证担保2011年新增177.21亿元,同比增长了13.36%。

  据悉,非融资类担保所占比例近年来逐年增大,由2006年的不到30%,增加到2011年的40%多,比2010年又增加了6个百分点。

  民营担保机构如何“过冬”

  陈峰(化名)是一家中型规模民营担保机构的副总,去年5月,他的公司拿到了第一批5年期融资担保机构的牌照。

  然而,就在公司上下“雄心勃勃”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受到“中担事件”的影响,刚刚展开的新业务一下子全都被“搁置”了。

  陈峰手上拿着与好几家银行签订的合作协议,如今却已如同废纸一般,毫无意义。尽管前景尚不明朗,陈峰和他的公司毅然选择了继续等待。

  “公司是以‘融资性担保公司’为标准建立的,从公司架构到人员配备都是为做融资性担保业务而准备的,很难让我们放弃或者转型。”陈峰如是表示。

  但他也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为了维持公司运营,暂时他们也逐渐增加了非融资担保业务,如工程担保、咨询服务型业务等。

  经过这次被银行“断粮”后,陈峰开始更多地思考公司的转型与创新。“融资担保业务肯定还是公司的主营业务,但我们也开始考虑尝试更多元化的经营。”

  他认为,担保公司的强项就是对风险的鉴别和把握,利用这一优势可以搭建一个类似于“人人贷”的民间借贷平台,为民间融资提供风险防控方面的服务。

  金达信用担保有限公司董事长杜健豪则认为,中国未来最大的担保市场应该在非融资性担保。

  在他看来,中国经济市场的交易过程中明显缺乏信任感,正需要机构来提供这方面的服务,所以,做非融资担保业务在未来会有非常大的市场。

  “但现在的问题是,担保公司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家都要往一个小桥走,而不愿意开拓新市场。”杜健豪称。

  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助理总经理刘世平则建议,担保机构可以发挥自身把控风险的优势,“以服务换合作”,即银行将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的工作外包给担保机构。

  他认为,这样一来角色分工更加明确,银行可以更好地把控风险,担保机构也可以增加一些收益。同时,由于可以从银行获得一些收入,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担保费用也可以适度降低,对中小企业而言也是有益的。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