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屿循环经济推行受挫 3000多家作坊博弈转型升级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27 02:03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每经记者 徐学成 发自广东汕头
在贵屿镇的大街小巷,散布着总数超过3000家从事电子垃圾拆解的家庭作坊,令当地环境和居民饱受污染之苦。2005年获批成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单位之后,包括贵屿电子市场、贵屿循环经济产业园等项目陆续展开,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发现,占地面积2500亩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入驻企业寥寥无几,所谓的“贵屿废弃电器电子产品集中处理场”仍是一片空地。
对于从事了近20年的电子垃圾拆解行业的贵屿人来说,产业升级不仅意味着难以承受的资金投入,或许还意味着他们一直以来 “人人当老板”的生活就此终结。
产业园荒芜 小作坊泛滥
首期占地500亩的贵屿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冷清,与镇中心城区的喧闹、杂乱对比鲜明。这些家庭式作坊如野草一般生长。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虽然近几年贵屿镇取缔了一些非法酸洗点和露天焚烧场,但目前这样的家庭式作坊依然超过3000家。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他们20年如一日地采用极其低级的工艺进行电子垃圾拆解。
“能进去的都是大公司,一般的家庭哪有这样的实力?”一名从事这个行业多年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在当地小有名气的汕头市华祥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家“有实力”的公司。产业园的一个指示牌显示了其主要经营项目、联系方式和地址。4月25日,记者联系这家公司的负责人,对方表示“很忙,不便说什么”。
数日来,在记者试图采访一些当地老板时,得到的几乎都是类似的答复。贵屿镇开展环境整治以及循环经济试点多年,关于这些措施对当地企业的影响,大多数人讳莫如深。
没有想过进驻产业园,因为需要太多的投入;习惯了目前的这种生产模式,成本很低,好赚钱。记者接触过的几名个体老板几乎给出了相同的解释。
这几年,贵屿镇进行污染整治和产业升级方面的工作时,基本采用了疏堵结合的方式,除引导企业进驻循环经济产业园进行规范、合法的生产经营之外,还数次采取了专项整治行动。据了解,在2009年8月份的一次清理整治专项行动中,52间违法酸洗窝点和违规拆解工场被捣毁,面积达1500多平方米。
即便如此,违规的家庭作坊一直禁而不止,很多违规的活动都转入室内。由于这种小作坊数量过于庞大,当地政府基本处于有心无力的状态,监管困难。
产业升级中的利益博弈
一位从事电子行业多年的资深人士告诉记者,在充满诱惑力的经济利益面前,无论是污染整治,还是产业升级,当地的从业者与政府、当地政府与外界舆论,都存在着一种博弈。
对于贵屿人来说,近20年来,他们依靠电子垃圾拆解发家致富,超过6万人的从业人口已经将这个产业变成当地的经济支柱。
上述资深人士指出,多年以来,由于环境污染问题,贵屿镇的电子垃圾拆解产业一直备受争议,不仅国内媒体,甚至国外媒体都从未停止对当地经济模式的质疑,正因如此,迫于舆论压力,探索循环经济、寻求产业升级是不得已的选择。但从该地循环经济产业园及目前产业发展情况来看,所谓的“产业园”和“电子垃圾处理场”仍然未能形成规模。
而对于大多数采用简单工艺、较低生产成本进行电子垃圾拆解的家庭式作坊来说,进入这样的“产业园”需要具有环保部门确认的一定的环保资质。此外,入园意味着告别原有的粗放式生产方式,企业需要投入巨额资金购买设备,聘请专业人员,仅此项投入就高达几千万乃至上亿元,这对于家庭小作坊来说,根本无法承受。
中投顾问环保行业研究员侯宇轩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贵屿镇这些小规模及家庭作坊式的电子拆解企业,对电子垃圾的回收处理手段并不规范,不能达到国际上制定的循环经济的标准。为了避免相关部门的严格检查,这些企业自然是不会进入产业园的。
产业升级对这些小作坊的影响几乎是致命的。侯宇轩指出,产业升级将使贵屿镇的电子垃圾回收利用产业为大中型企业掌握,小规模及家庭作坊式企业将逐渐被兼并重组,直至消失。
2005年,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委联合下发通知,把贵屿镇列入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在当时的规划中,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包含粤东废旧电子产品综合处理中心、废旧电子电器拆解示范工程、全国废旧电子电器拆解利用产业化基地等项目内容。
而根据汕头市潮阳区的 《汕头废弃机电产品拆解利用园区规划》,贵屿镇计划建立总用地3800亩的拆解园区,包括一个占地1200亩的废旧电线电缆拆解区、一个占地1600亩的废旧电子电器及线路板拆解区、一个占地400亩的物流配送中心,一个占地10亩的固体废弃物预处理中心、一个占地30亩的工业废水处理中心和一个占地10亩的综合集中处理厂。
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贵屿镇政府相关人士称,鉴于整治工作的成果并不显著,希望“暂不予采访报道”。
小作坊需走向企业化规模化
据贵屿镇此前公开的资料显示,虽然外界认为贵屿镇的拆解工艺处于较低层次,但其拆解的精细化程度却不可小觑,如在全国被普遍认为最难处理的印刷线路板、电源板,其中90%~95%在贵屿经人工精细拆解,可以分拣出大量可再利用的二手电子元器件;而通过人工逐级精细拆解,分出各种五金、塑料,方便、简化了回收利用环节,提高回收利用率,回收利用率达到99%以上,高出其他地方10多个百分点。
此外,产业链较完善、再利用率高以及产业链网络较为稳固,也是当地电子垃圾拆解产业的特点。
不过,贵屿镇也承认,当地废旧电子电器拆解加工手段仍比较落后,没有上档次的专业技术设备,改进工艺技术、配备先进环保设施是当前规范拆解加工企业行为的迫切要求;此外,由于集中程度低,大型企业少,多属家庭作坊户,所以难于集中管理,给全镇规范管理带来诸多问题,无证照经营户较多,工商行政管理难度大,税收征管工作也较难开展。
在电子垃圾回收再利用领域,贵屿镇遭遇的问题不是个案。
侯宇轩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我国电子垃圾回收利用领域处理技术不足,在非正规处理领域,现有的处理手段多以手工拆卸、焚烧、强酸萃取、填埋及丢弃等方式为主,这种处理方式所生成的各种有毒物质加剧了环境污染程度。而在一些正规处理企业,现有设备也从国外引进,此外,我国关于电子垃圾回收及再利用产业的法律法规不健全,造成监管难度大,市场运作混乱。
广州社科院研究员彭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大量存在的家庭作坊式生产来说,产业升级非常困难,企业化、规模化是必由之路。
侯宇轩也认为,从企业角度来看,推进废旧回收利用企业联合重组,以股份制发展思路,采取联营、股份合作等方式,促进中小企业向规范化、规模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