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借道“洋品牌” 食品企业能否“洋”眉吐气?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27 22:08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

  本报记者 武文静报道

  近日,有媒体曝出,上海光明食品集团欲以100亿元人民币收购英国第二大早餐麦片品牌维他麦。事实上,在国内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背景下,不少国内食品企业纷纷加紧布局海外收购。专家表示,国内食品企业借道“洋品牌”曲线救市的难度非常大,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是提高企业产品的安全保障,将食品安全隐患降至最低,重新赢回消费者的信心。

  在海外并购道路上,光明食品表现活跃。去年,光明食品以5.3亿澳元收购玛纳森食品75%的股权,这是中国食品业迄今最大的一笔海外收购案。然而,这已经是光明食品近两年来实施的第6次海外并购,此前5次仅有并购新西兰信联乳业获得成功。

  “海外并购之举切合光明食品集团全产业打造、多元化发展和海外扩张的发展战略,有利于扩大集团规模,提高集团资源的配置效率,规避国内食品安全频发造成的消费者信任危机,分散集团的经营风险,进而提高集团的竞争力。但受国家政治壁垒、文化理念、市场体制及企业建设等因素影响,光明食品集团海外并购之路并不顺利。”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光明食品的举动只是眼下食品饮料行业并购热潮的一个缩影。近几年,在外资品牌不断加大对中国市场的围剿并购之时,中粮、新希望、娃哈哈等国内食品业龙头企业也纷纷展开海外并购。

  国内食品巨头缘何投身海外进行并购呢?周思然表示,国内资源的稀缺和日益紧张局面,通过海外收购谋求上游产业链的资源,借此来加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对产业链的控制能力;海外企业一方面具有优良的产品、先进的技术、丰富的国际市场运作经验和卓越的品质管理经验,另一方面也成为国内企业征战国际市场、活跃于国际市场的关键平台,提高国内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在周思然看来,海外并购的好处在于,可以借鉴海外企业丰富的管理运营经验,充分利用这一融资和发展平台,增加国内产品在国际市场的销售,提高国内企业的国际形象和知名度,进而提高企业在国内市场的形象,增强瓜分国内市场的能力。

  当然,利弊总是相生相伴的。“海外并购的风险太大,如整合风险、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等。由于国内外企业在企业文化、结构、治理等方面存在极大的差别,因此海外并购后的融合难度也较大。”周思然说。

  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国内食品安全环境恶化,“洋品牌”要远比国产品牌更受消费者待见。也有专家指出,在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背景下,国内食品企业借道“洋品牌”意在曲线救市。难道只有成为“洋品牌”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赖,才能重返中国市场?

  “就目前国内食品安全环境和消费者所爆发的信任危机来看,不排除企业存在这样的看法。在消费者质疑最为强烈的奶粉行业,已经出现这种曲线救市的现象,‘洋代工’等创新模式也不断涌现。”周思然说。

  此外周思然表示,对国内食品行业而言,这一措施或许能为企业赢得丰厚的业绩和巨大的利润,但该举动的可操作性较低,尤其是在国内企业海外并购成功率较低的大背景下,借道“洋品牌”曲线救市的难度非常大。

  因此,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是提高企业产品的安全保障性,携起手来共同规范食品市场环境,将食品安全隐患降至最低,重新赢回消费者的信心。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