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工业文明的互助可能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03 01:15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曹俊杰

  文化遗产,如今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认识。这就像一个时尚派对,有着光鲜亮丽的身份,往往得到更多的关注度。除了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外,每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也成了各级地方政府挤破头要占一个名额的重要事件。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11月,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已达36项。加上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非遗”数量十分庞大。如何发挥和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份作用,并把着力点真正放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上,成了亟待解决的难题——这其中不乏打着“非遗”的口号到处搭台唱戏的经济动因。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它包括五大类: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而我国目前非遗中存在最多的种类仍是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在即将到来的“文化遗产日”——国家规定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这些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份而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的遗产,目前存在着怎样的生存状态?是否比以往更加得到保护和传承?

  日前,我们调查了以“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为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瓷、龙泉宝剑、木版水印、苗绣,试图还原这些传统技能在今天市场化激荡的环境中的本来面目。它们有的在商业环境中已经取得成功,不仅在传承上得到保护,也通过非遗的身份得到了更大的发展;而有的仍然在地域小范围中步履维艰。但不可否认的是,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份,已经让这些曾经是面临“遗产”的文化命运得到了改善。

  如果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不“遗产”,这些成功之处的共同命运,就是在传统与现实之中,找寻一条适合商业化发展和传承的道路。就像瓦尔特·本雅明在上个世纪就提出的:“人类在机械复制年代创造了第二自然,社会意识形态将受制于工业文明的节奏。”在这里,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工业文明,它们可能是互助而并不相悖的。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