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意识形态自画像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03 05:08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列昂尼德·波利亚科夫(莫斯科国立大学经济高等研究所普通政治学系主任)
要描述当今俄罗斯政权的意识形态,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说难,因为无论是政权的创始者还是领袖,都没有创造出一套前后连贯的原则、态度,这样的原则、态度须能称得上意识形态的、能作为一个政权的意识形态基础。相反在共产主义时期,所有苏维埃领导人言必称列宁,而没有独立的意识形态。
被模糊的意识形态
然而据观察,这种模糊的意识形态却是有意为之。无论是普京还是梅德韦杰夫都花了大力气来回避在意识形态层面被别人定性与自我定性,他们过去这么做,现在也这么做。唯一的例外是他们竭力与共产主义撇清关系。然而,即使这种撇清的态度,也只是层烟雾弹。这两位总统,与叶利钦一比,连“反共产主义者”也不算。
再看所谓的“执政党”,也没有对解决这个问题有多大帮助。统一俄罗斯党创建之初旨在成为一个全民党(catch-all party),它的结构总的来说可以毫不偏颇地称为“卡特尔政党”(party cartel)。统一俄罗斯党由三大迥异的团体组成,包括保守自由主义者、社会保守主义者与民族爱国主义者。这明显地表明了他们除了极左与极右,要涵盖整个意识形态谱系的企图。统一俄罗斯党的性质就是在意识形态方面是如此地“多面手”,即使普京本人,在2007年也曾公开批评自己的政党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含混不清。他认为这其中充斥着猫腻。似乎到现在为止,这样的情况也没有改变多少。
1993年《俄罗斯联邦宪法》的第13条,就已经定下了执政精英的立场,他们不得强制其国民信奉某种意识形态。共产主义曾是多年以来必须遵循的意识形态,如今俄罗斯到处流行着“意识形态恐惧症”。因此总统与执政党在意识形态上含含糊糊,让他们在大选中大赢,而其对手则只能得到很少的份额。
然而,这无论如何并不等同于俄罗斯政权没有意识形态。从普京1999年底走马上任至今,意识形态从来没有消失过。事实上,依靠着国内与全球的政治经济形势,意识形态在不断地发展与丰富自己。尽管这一届政权没有如它的先辈那样,在克里姆林宫的办公室墙壁上挂上一幅意识形态的自画像,它的意识形态却清楚的流露在俄罗斯统治精英的字里行间与言行举止中。
意识形态的“四块基石”
传策略:
·经济自由。
·世界最强大的几个集团间的全球竞争的自由,或不同权力中心争夺各自国家利益额的自由。
·每个国家选择不同形式的政府的自由,亦即,不必接受外界强加的任何形式的政府的自由。
无论是总统的班子,还是与之结盟的商界,都是由有明确自由主义信仰的人组成[有的人甚至有极端自由主义信仰,例如普京的前经济顾问安德烈伊·拉里奥诺夫(Andrey Illarionov)]。通过这种方式,向民众传达了政府对自由经济的承诺。这些不是一般人,不能跟他们顶着干,例如当副总理兼财政部部长阿列克谢·库德林(Aleksey Kudrin)说白俄罗斯经济即将崩溃,便与白俄罗斯现任总统亚历山大·卢卡申科(Aleksander Lukashenko)发生了冲突。
长期以来,特别是自从普京2007年2月在慕尼黑的演讲,当今俄罗斯政权显然相信全球竞争是在世界最强大的几个集团间的竞争。俄罗斯政权乐于看到后冷战时期全球的去意识形态化。也就是说,在这个新时代里,每个民族国家都有权利自由选择他们所生存的原则,然而不得将这些原则强加到他人身上。在全世界都信奉适者生存的信条时,这就是自由的含义——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与卡尔·施密特(Carl Schmitt)的学说的自相矛盾的混合。
克里姆林宫的自由的第三层含义,生动地反映在“主权民主”这一概念上。尽管这个概念由罗马诺·普罗迪(Romano Prodi)于2004年提出,然后迪克·切尼(Dick Cheney)在2006年使用过。2005年的总统演讲恰好解释了这个简单的概念:“主权民主”是每一民族都有权利因地制宜地选择最合适的政府形式,而不必遵循某些仿佛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民主”标准。梅德韦杰夫批评了“主权民主”这一定义,但却认为这个想法特别有道理。从他那个著名的假设就可以看得出来,他认为,“离开了某个特定的国家或特定的历史语境,民主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每一种民主都有自己特殊的历史与国籍”。特别值得强调的是,这一概念绝不是认为俄罗斯是在“主权民主”上独一无二的,它所捍卫的是每一个民族选择自己所合适的政府形式的权利。
正如前面说过,意识形态的第二块基石是身份认同。普京和梅德韦杰夫总是说俄罗斯是一个欧洲国家,与欧洲大陆的其它地区一样,也信仰基督教与人道主义的价值观。沃拉迪斯拉夫·苏尔科夫(Vladislav Surkov)在他的文章《国有化的未来:论主权民主》中总结道,俄罗斯对西方文明的认同原则是“跟上西方;不要与欧洲渐行渐远”的戒律。
2008年6月,梅德韦杰夫总统在柏林发表的演讲概括了他对欧洲的理解,他理解中的欧洲包括三支:西欧,美国与俄罗斯。对他来说,这不仅仅是历史事实,更是当今外交政策的基础。比如说,梅德韦杰夫呼吁组织一场泛欧洲的会议,以此来创造无区隔、无偏见的大陆。
政权意识形态的第三块重要基石,是俄罗斯精英用以衡量他们表现的标准,也就是竞争力(在俄语中,顾名思义是“有能力去竞争”)。是否能在与其它国际参与者的冲突中保护国家利益,是衡量当今俄罗斯国家能力的标准。在这样的意识形态下,现代化被理解为提升竞争力,而不是西化的道路。而其短期任务则是迎头赶上,不落人后。
第四块基石是坚信总有一条清晰的道路能实现最终目标。这里,我们说的是政权对实现既定目标的信念,这个目标也许能在遥远的将来可以实现。这样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使得这个民族不会在胜利前止步,并推着它朝正确的方向前进。
在2007年名为“俄罗斯政治文化:一个乌托邦的视角”的讲座中,沃拉迪斯拉夫·苏尔科夫勾画出一种雄心勃勃的想法,他写道,“我们不需要现代化,我们需要的是整个文化模式的转变……我们在谈的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全新的经济与社会。我们在不久的将来需要一种新形式的俄罗斯文化。”归根结底,我们面临的任务是把俄罗斯从对其它文明的模仿,变成被他人模仿的楷模。
普京与梅德韦杰夫,作为实用主义的政治家,倾向于不考虑2020年以后的事情。但是苏尔科夫提出的壮志雄心是他们的根本动机。也许有人会把当今俄罗斯政权的意识形态定义为“爱国主义的国家自由主义”,正如这里分析到的那样。然而,这种意识形态不是紧巴巴而精确的公式或概念,而是自由浮动在克里姆林宫的“两只翅膀间”,一边号称民族解放,而另一边则心系国家命运。
(江然婷 译)
意识形态就像大厦,是建立在基座上的。这块基座包括四块基石:价值观;身份认同感;对政权的行动能力至关重要的指标,即,为全体俄罗斯精英所信奉的竞争力;以及长远发展目标。
当今政权的基本价值观继承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自由”。一些分析家宣称,普京政府为俄罗斯人民提供的秩序、稳定、正义与幸福(无疑都是正确的),取代了以往的自由。而梅德韦杰夫政府则把自由“还给”俄罗斯人民。然而这样的判断或是政治对手的论证工具,或是专家们懒于思考的明证。梅德韦杰夫的信条,“自由总比没有自由好”,无论如何不能说明他是普京政府的“解放者”。
在现实中,自由的价值被保留下来,并在各种主要领域成为政府的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