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空心化理论可能只为掩盖不合理宏观结构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04 14:50 来源: 《中外管理》舍本逐末,不过是温州风暴的导火索,空心化
理论更可能只是为了掩盖不合理的宏观结构。
谋杀中国制造?
文/韦桂华
3月26日,一个名为美国制造业联盟(AAM)的团体,高调发起全美范围的“购买美国”运动,叫嚣“封杀中国”,将“中国制造”拒之门外。近期美国频频出招、给中美贸易制造麻烦——这场运动再次让“中国制造”成为美国民众泄愤的“靶心”。
的确,没有谁能否认这些年来中国制造对于全世界的影响力,“中国制造”一度成为世界范围内物美价廉的代名词,“制造业崇拜”亦以不可遏止的速度蔓延全中国。作为中国崛起的重要支撑力,制造业可谓我们的立国之本。
然而2011年年底开始的温州风暴、鄂尔多斯危机等种种不详,却给出了与推崇制造业完全相反的事实:在这场“全民炒钱”的热潮中,被忽视、被伤害的制造业,只能选择“跑路”!这一切的幕后黑手究竟是谁?
再辩“温州风暴”
2011年,中国制造业曾经引以为豪的温州出现200多位企业老板跑路——除了其背负的庞大高利贷债务外,最大的原因是实体经济出现了问题,包括产业空心化、产业升级落后以及过度涉及资本市场。不少企业成为民间金融链条的融资平台,实业发展空有其表。
有一个堪称经典的故事:有一位温州老板做实体经济,一千来人的厂拼死拼活干,一年利润刚刚百万,可他夫人在上海买了十套房,8年后获利3000万元。
几十倍的利润差距,无情的诠释了一句话:“中国制造业没戏、中国制造业死定了、制造业崇拜该退出历史舞台了”!所以,背离制造业,几乎是温商共同的选择。
但无论是空心化还是“惟利是图”,都没有让复苏中的温州经济因此死掉,制造业之于中国也不会因此而消亡,中国制造业不是没戏,而是大有作为。因为只有中国,13亿人口的巨大基数才能形成一批又一批的内地农民逐步加入制造业大军的态势。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在15年后,仍然能持续地保持较低的工资水平,仍然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当然竞争力也来自于企业的规模经济性。13亿人口的巨大国内市场,使得中国的制造业企业的生产规模,能高于其它任何国家。这种规模经济所能带来的利润的想象空间,不仅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投资,也吸引着最先进的技术(技术的先进性和规模经济性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形成良性循环。
舍本逐末,不过是温州风暴的导火索,空心化理论更可能只是为了掩盖不合理的宏观结构。
重回起跑线
《国富论》中亚当·斯密曾说,制造业应该在国家经济中被置于首位。美国人信奉这一点,因此1950年代美国制造业曾经非常强,在世界制造业的总量中占比40%以上。后来,尤其这20年过于注重金融业、金融衍生品的发展,而忽略了制造业,这才给中国制造业带来了机会,制造业向中国转移。
日本人在1980年代后期也学过美国人,全民玩金融,结果玩儿出了一个很大的泡沫,那显然是中国必须避免的道路。奥巴马上台后的美国改变了策略,重倡“制造业崇拜”,通过减税以及对一些技术研发创新进行激励等综合性措施,推动美国的制造业慢慢走向复苏。但此时此刻,中国的路却正好相反,给制造业增加税负,让制造业走向衰亡。
对于人口基数庞大的中国,没有制造业的强大,就没有中国真正的崛起。未来的30年、5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我们都必须要倡导“制造业崇拜”,我们的金融、税收政策也必须要倾斜、保护和扶持制造业的发展。
虽然身陷囹圄,但绝非山穷水尽。中国制造在经历今日所面临的磨难之后,应该更有底气、更有经验、更加成熟。美国及日本的制造业在复苏,中国的制造业有什么理由停步不前?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