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地票撬动城镇化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05 05:17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太仓农地流转的核心是地票制度,而这一制度其实在重庆早有尝试,并且以各种文件进行了制度化规定。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太仓调研当中,笔者遇到了重庆市政研室副主任王胜。

   “从2008年底开始,第一块开始拍出八万元,到目前最新的地票交易价格已经接近20万元,应该说通过市场交易,引进拍卖机制,让我们的农户、集体享受到了城镇化进程当中的这种红利,这个是值得肯定的。”王胜如是说。

   当年重庆首张地票300亩指标以2560万元拍出,高出起拍价1280万元,增幅达100%。到2011年,重庆交易地票5.29万亩,成交金额129.07亿元。

   王胜说,如果按户均宅基地和附属设施用地1亩计算,存量建设用地就达600万亩。通过集中居住的方式置换出1/3的闲置宅基地,理论上就可腾挪出1300多平方公里的耕地,并产生相对应的建设用地指标。

   “到去年底我们已经实现地票交易8.86万亩,整个交易的额度175亿,其中大概有4.86万亩实现了落地。”王胜如是说。

   无论重庆还是太仓的农地流转,都在解决同样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农村土地资产化,然后再让资产流动起来。

   让农村资产流动起来,需要解决产权抵押的问题。而金融要素的稀缺制约着农业、农村发展。由于成本高,银行金融机构不愿意与散户打交道,更重要的是,农户与集体没有合理的抵押物。

   “这里面有法律、体制上面的深层次制约,好在中央给予了重庆先行先试的权利,所以我们在农业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以及林权这三层抵押上面做了一些文章。在考虑到风险的基础上,专门成立了三家企业,先后注资达到六十亿,这样可以放到担保贷款的额度达到六百亿。”王胜说。

   笔者发现,重庆和太仓的农地流转工作当中,都规定地票转化的收益大头要给农民,重庆这个地票最后转化来的纯收益15%归集体,85%归农户。也就是说划归农民的部分,是刨出各项成本后的纯收益。包括复垦费用、土地平整费、农田水利和田间道路工程费等等。

   当然,地票交易是否会带来农地倒卖的问题,是否会带来农业生产力下降的问题,也是有关这个政策的最大质疑声音所在。

   “通过空间置换,城镇周边被占的地比较多,而一般城镇周边的土质好一些,产出能力高,置换后会不会对粮食警戒线构成威胁,有待进一步的观察。”王胜如是说。

   而笔者在太仓的调查当中也听说,太仓在严格控制地票交易所流转出的土地规模的同时,也在大力通过提高农业规模化等方式来提高农业产量,确保农地保有规模和农业产量不下降。

   “目前的交易主体是由政府主导的,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激活企业,发育地票交易的二级市场,这些问题我们也正在调研当中。”王胜如是说。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