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并购基金日渐活跃人才制约成最大短板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05 08:26 来源: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杨卓卿 深圳报道

   一起资本市场的收购案件让人们再次聚焦并购基金。

   *ST天目(600671)节前发布公告称,截至2012年4月19日,深圳诚汇投资企业(有限合伙)及其一致行动人深圳长汇投资企业(有限合伙)、深圳城汇投资企业(有限合伙)、天津长汇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合计持有公司16.35%的股权,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

   此事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上述事件是国内资本市场首次出现并购基金控股上市公司的案例。

   长城国汇执行董事、常务副总裁宋晓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在国内刚刚起步的并购基金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五年后,大量以PRE-IPO模式(指投资于企业上市之前,或预期企业可近期上市时,其以退出方式上市后,从公开资本市场出售股票退出)为主的股权基金都要向并购转型,但中国并购人才过于稀缺,这也将严重制约并购基金的发展。”

  实现控股并非唯一目标

   所谓并购基金,是指专注于从事并购投资的基金,通过收购目标企业股份,获取企业的控制权,之后对企业进行整合、重组及运营,当企业经营改善之后,通过上市、股权转让或管理层回购等方式出售其所持有的股份而退出。并购基金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过程中将会受到诸多制约。如企业控制权、退出渠道、整合管理能力等。

   资料显示,长城国汇由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发起设立,是其旗下唯一以基金管理为主营业务的平台公司。长城国汇是旗下4只合伙制基金的执行事务合伙人,实际控制人均为宋晓明。此人曾担任上市公司岳阳恒立副董事长、董事长,兼任愿景集团副董事长,在企业上市、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国有企业改制等领域拥有多个成功案例。

   深圳一位私募行业研究人士在谈起长城国汇时向记者表示:长城国汇是国内少数将自身定位于并购基金的私募,股东实力较强,在业内较为低调,即便私下交流,谈及的也只是其操作模式而非操作项目本身。

   而作为*ST天目的实际控制人,长城国汇执行董事宋晓明却表示:“目前对于*ST天目不便多说。”

   宋晓明向记者表示:“长城国汇以企业买壳上市、上市公司并购、资产重组方向的投资为主营,但二级市场增持只是公司并购业务的一小部分。我们接受上市公司的股权,更多是以协议转让的方式为主,二级市场增持和大宗交易都仅占一小部分。”

   “并购基金的主流模式是‘收购企业-改造企业-提升价值’。实现上市公司的控股权并不是并购基金唯一的目标。只要能发挥基金的作用,能给被投资企业创造新价值,就可以投资,至于是否控股并不重要。”宋晓明称。

   既然谈到并购基金控股上市公司,就不免要提到退出的问题。在宋晓明看来,其实并购基金的退出渠道有多种,如利润分红、股权转让等等,但若能够把被投资企业打造成百年老店,长期持有获取的回报能更持久稳定。

  国内并购基金日渐活跃

   正如宋晓明所言,国内并购基金尚处于起步阶段,但近几年仍有日渐活跃的迹象。

   清科集团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并购基金的投资金额逾40亿美元,创下至少六年来新高。不过去年募集完成的并购基金仅两家,募资总额仅2.67亿美元。近两年来,中国并购基金的投资显著活跃,投资数量和金额都有突飞猛进的增长。2010年中国并购基金完成20起并购投资,涉及金额35.88亿美元;2011年完成11起投资,涉及金额41.49亿美元。

   “2010年国家出台的兼并重组利好政策为并购基金的投资注入动力,部分企业在宏观经济政策推动下,出售意向明显加强,从而为并购市场提供大量的并购标的。与此同时,国资委、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等国家部委也相继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并购基金在市场上的选择机会明显增加。”清科研究中心称。

   除此之外,政府官员的频频表态,也让外界对并购基金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

   在今年的两会期间,证监会上市部巡视员兼副主任欧阳泽华还表示,积极拓展并购基金,作为上市公司潜在的融资渠道。

   国家发改委金融处处长刘健钧日前也公开表示,由于在国外并购基金存在争议,对大型并购基金,国内无法像创投基金那样有效地支持创新创业,但是不可否认,并购基金对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仍有一定积极作用。

   “我个人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大型并购基金,但是毕竟大型并购基金已经属于市场充分有效的领域了,所以政府只能采取‘不扶持、不监管’的原则。所以长期以来没有哪个国家对于私人股权投资基金采取优惠。对于创业投资基金,因为它是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发动机,没有创业投资基金的支持,中小企业只能够是无米之炊。考虑市场失灵的领域,对它实施一定的扶持。” 刘健钧称。

  Q&A

  Q=《华夏理财》

  A=长城国汇执行董事、常务副总裁 宋晓明

   Q:您在多年国内操作并购基金的实践中,碰到何种困难,认为国内并购基金生存环境怎样?

   A:国内整体上缺乏并购基金发展的环境,人才、经济发展阶段、市场意识、法律环境等都对并购基金的发展形成较大制约,其中,人才是最大短板。

   Q:国内已经成型的并购基金主要有哪些类型?

   A:目前,国内已经成型的并购基金只有两类投资方向:一是针对国有企业进行并购,如弘毅投资;二是针对上市公司进行并购,如长城国汇。其它部分产业基金虽然也在按照并购的思路进行运作,但还没有很好地解决进入和退出机制问题。

   Q:如何看待国内并购基金的现状及前景?

   A:并购基金在中国刚刚起步,未来空间巨大,产业结构升级和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将持续对并购基金提出巨大的需求。五年后,大量以PRE-IPO模式为主的股权基金都要向并购转型,但中国并购人才过于稀缺,这也将严重制约并购基金的发展。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