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高校职称评选潜规则:教授10万副教授4万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07 01:35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田享华 刘浪 蓝之馨

  [ 在一些地方,副教授职称的评审,假如给评委送礼,总价大约在3万~4万元,正教授职称则高达近10万元,“只有个别相当出色和有一些影响力的教师,才不需要送礼。” ]

  原本圣洁的象牙塔,却成为腐败的重灾区。据媒体报道,5月2日晚,湖南警察学院警体教学部主任、2011年度湖南省高校教师系列职称评审专家刘一兵居然在宾馆高调“开房收钱”。

  湖南省教育厅迅速做出反应,6日在其官网上发文,称“目前已终止刘一兵教授2011年度高校教师系列职称评审专家资格,有关情况正在进一步调查核实”。

  而湖南警察学院也已对刘一兵做出处理,于6日宣布暂停刘一兵警体教学部主任职务,并已成立调查小组,对其涉嫌违纪违规情况进行彻查。

  但是,《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调查发现,此案并非孤例,在历年的各种职称、奖励、科研项目的评审、评估过程中,类似情况普遍存在,多名人士向本报表示:一些人为评上教授需要送礼10万,副教授则需要3万~4万。

  职称评审明码标价

  “请准备3万到4万元,于今晚到新天宾馆2408房间找刘一兵教授,晚了就送不进去了。”5月4日上午,新浪微博(http://weibo.com)网友“马山寨主”在其微博上贴出一张手机短信截屏图,对湖南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工作存在的腐败现象予以曝光。

  随后湖南省纪委预防腐败室副主任陆群在其实名微博“御史在途”上亦转发确认,舆论哗然。

  陆群在微博中还补充说:“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一青年教师刚刚给我打电话,该校一优秀教师去年申报副教授,材料十分扎实,条件远超十年前的正教授标准,因过于自信而坚决没有孝敬评委,结果在评审中名落孙山,自此不求上进,不务正业。”

  不独湖南有此现象,广东某重点高校的一名教授就向本报透露,评职称送礼这件事情相当普遍。很多时候,有没有“打点”评委几乎对于评上职称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该教授说,他认识的一名副教授想要评教授职称,第一年由于出差没赶上送礼而没评上,第二年顺应风气送礼请客,结果顺利评上教授。

  陆群分析:“从两大不正常现象可以判断出教师职称评审过程中可能发生严重的、大面积的腐败问题,一是本应高度保密的评委名单,变成了公开的秘密;二是本应与外界隔绝联系的评委,在评审基地可以随意与外界保持联系。”

  湖南省劳动人事厅的一名官员也向本报介绍,不少行业,在职称评定过程中都存在腐败行为,一般的请吃请喝自然不在话下,送礼送现金也是常态。“不是说礼节性的,是必须。”他还强调甚至有“约定俗成”的价码。

  多名人士也向本报表示,通常职称评委为数人或十余人,送礼则分两种模式:一种是“搞定”某个具有决定性影响力的人,一种是所有评委都送。据他们介绍,副教授职称的评审,假如给评委送礼,总价大约在3万~4万元,正教授职称则高达近10万元,“只有个别相当出色和有一些影响力的教师,才不需要送礼。”

  高校腐败愈演愈烈

  “高校领域的腐败已经不能低估。”复旦大学国务学院浦兴祖教授对此也深有感触,十多年前,他就撰文呼吁把学术腐败纳入到国家的反腐败事业中去,当时苗头已经出现,如今更是愈演愈烈。

  前述广东某重点高校教授告诉本报,送了礼,就算条件没有达到也可以弄成合格;而没送礼,即使条件都合格,也有可能通不过。他还透露,涉及评职称有两个关键环节,一是本单位的人事处,另一个就是评委。如果想要评职称而条件没有达到,可以“操作”的环节也是这两处,一是人事处,把材料弄好,若有某个地方不合格,弄成合格;另一处就是评委,万一有某项不合格,评委也可以投票通过。

  即使条件都合格,也要找评委。因为评委有着绝对的权力,“你虽然合格,但评委可以认为你条件不够硬,是勉强达标”,这样也可以刷掉。“他们对于自己的投票不用做任何解释,唯一的解释就是没有通过。”上述教授说,他自己也吃过评职称没有送礼的“亏”。

  除了职称,还有许多领域也涉嫌这类腐败,诸如高校申请博士点、硕士点,以及一些项目验收、评估。浦兴祖教授坦言,他多年前就体验过这种评审“待遇”,不仅是现场的评委会收到“打点”,一些通信评委也会被“烧香”,“如果评委名单还没有确定,一些可能入围评委的人也会被提前‘提示’关照。”

  上述劳动人事厅官员则说,职称评审不只是在高校,一些事业单位或者政府部门也有要求,但是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职称能够带来直接而明显的回报,而且不同职称的差别非常大,比如一个高级职称所带项目的经费随便就上百万,因此这种情况下要想“搞定”评委自然付出的代价就高。

  借机推动评审改革

  “虽然通常说的腐败是指公权力滥用和寻租,但是在高校,评审、评估也是一种权力,对这种权力的腐蚀已经司空见惯。”浦兴祖介绍说,有些是直接送钱,还有些则是送礼物,比如发一台电脑作为评审办公之用,但最后留给了评委。有些是个人来送礼,还有些是以机构或者单位名义来送礼,“高校发生这种事情,真是斯文扫地。”

  如今,舆论的反弹已经让相关部门迅速应对。5月6日,湖南网站“红网”发布消息称,湖南省教育厅已责成湖南警察学院纪检监察部门调查,并在事件查清前,停止体育学科组的评审。

  陆群昨天也告诉本报记者,这个案子的查处有一定难度,“作为个案,此案不大可能查出什么名堂来,收送红包的人肯定都不会承认的。”不过,他也认为,即便案件查处可能不会如期望的那么顺利,这次事件肯定会推动职称评审制度的改革,有助于防止类似事件发生。

  实际上,湖南省教育厅也表态称,将对职称评审工作中的违纪违规行为实行“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陆群也告诉记者:“这类事情想大事化小没那么容易。我个人对此深恶痛绝,希望大规模地整治一次。”

  而在浦兴祖看来,评审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路径有两条,其一是公开透明,将候选者的各种材料和情况都予以公开,让业内或者公众对他们有充分的了解,这样评委们多少会有所顾忌;其二是扩大评审的主体,即便是教授职称的评选,也可以让教授、副教授乃至讲师参与评审,只是各群体的权重不同。主体人数的增加,有利于抑制送礼的冲动和可行性,也可增加腐败曝光的几率。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赵泓则认为,应该评聘分开。现在大家不顾一切争着上职称,有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评聘没有分开,评上教授的教师往往一劳永逸。评聘分开后,如果已评上教授没有达到相关要求,学校可以不聘;相反,有些没评上教授的教师,如果工作表现突出,也可以聘为教授,这样就可以正常发挥职称评审的作用。

  “高校、学术领域的腐败是小环境的问题,也有背后大环境的影响。”浦兴祖认为,应该大小兼治,大环境不好,让行贿者、受贿者在小环境里都心安理得甚至推波助澜,而小环境的风气又反作用于大环境,形成恶性循环。“非严惩不能遏制这种腐败,非改革不能打破这种循环。”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