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王传福确实错了 问题已经积重难返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07 11:59 来源: 《新领军》杂志

  比亚迪之错,或许不仅仅像王传福所说是过分追求产量的结果,其长期多线发展所造成的问题已经积重难返

  ■  文/萧邦

  近日,比亚迪在北京举办“4年或10万公里”超长质保品质发布会。沉默了近两年的比亚迪总裁王传福在会议当天显得诚意十足,近40分钟的脱稿演讲多次提及“我们犯下的错误”。反观2011年末的裁员风波,以及A股深圳市场IPO、申请发行的60亿元公司债和金辉高科股权转让等一系列自救活动,不得不说,王传福最近有点忙。

  从1995年成立比亚迪科技有限公司进入手机电池市场以来,短短17年时间,将一家250万的小公司建造成如今400亿的产业集团,比亚迪的成功说到底是低成本制造的功劳。在比亚迪的电池工厂,至今保持着人工加设备的半机械化运作。在王传福的理解里,与动辄千万级乃至上亿的生产线相比,人工显然更加经济。但从最近发表的比亚迪年报看来,这种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似乎已经不复存在,仅2011年下半年,比亚迪即裁员超过7000人,当初“30万劳动大军和巨大、聪明的工程师队伍就是我的资本”的豪迈宣告音犹在耳,只是“人海战术”似乎已经无法取得预期的成绩。

  与低价劳动力成本相对应的是比亚迪“逆向研发”的思路,分析与模仿成为了开发新产品的主要方式,这种情况在汽车制造领域尤为明显。从2003年入行之初,比亚迪便高调宣传其未来“电动汽车”的开发理念,并自此始终以中国自主汽车品牌新能源先锋的姿态吸引着所有人的目光。但是,2005年9月F3的上市,让所有人跌破了眼镜,近乎“克隆”当时丰田花冠的产品外形,让所有人始料未及。正是这种低成本研发的模式,让比亚迪车系在市场上具备了低价优势,并从而一跃成为国内销量第七,与自主品牌老大奇瑞仅一步之遥。

  如果仅仅如此,凭其精细生产优势,也许已经足够获得巴菲特的垂青,并持股10%以示嘉许。但王传福电池专家的出身,让其依旧对新能源及电动汽车难以释怀,而正是因为其对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的情结,恰恰造成了如今的尴尬局面。受制于国内充电网点的分布远远无法满足电动汽车的需要,电动汽车在国内始终是只“概念股”,比亚迪电动汽车及混合动力车的销售至今仍处在百辆级别。而新能源方面,更是哀鸿遍野。对此两项业务的大力度资金投入,必然要摊薄比亚迪在传统汽车行业的投入。

  3月30日,比亚迪和戴姆勒在两年磨合后,于深圳发布了其中国电动汽车品牌DENZA(腾势),预计2013年量产。但事实上,奔驰在国内的生产名额已经饱和,如果其北汽、福汽的合资格局不变,则比戴将无法获得生产资质,而如此,腾势想在国内生产必然要藉由比亚迪的生产线,那么比亚迪现有产品定位所造成的社会舆论也必然对其造成影响。此外,亦有报道称,比戴合作,奔驰方或只是为了熟悉市场渠道为将来自有产品打下基础。这也让比亚迪的未来颇为令人担忧。

  比亚迪之错,或许不仅仅像王传福所说是过分追求产量的结果,其多行业并进的方式,势必分流企业的资金使用。事实也是如此,在手机配件、汽车、新能源等行业,比亚迪都无法自称老大,真正的竞争优势并未显现。这过长的战线对未来的公司发展必然造成影响,IT部门受制于客户有限的订单,新能源行业更是惨不忍睹,这使得传统能源汽车成为其短期内摆脱困境的唯一可能。这次质保政策的发布及随之而来的多项举措和变革,让我们看到比亚迪已经感受到这一趋势,可长期多线发展所造成的问题已经积重难返。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