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帮就帮才是真正的慈善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08 03:10 来源: 深圳商报这两天,一张美国小伙陪乞讨老奶奶吃薯条的照片在网络上被疯转,陆杰森便是照片中的男主人公。“有人说,你们外国人不了解中国国情,乞丐大多是骗子,不值得帮助。”陆杰森笑笑,“他们说的对,我并不了解中国国情,我在这儿只是个暂时的客人。”他说,希望老人不是骗子,但如果真是,也肯定是可怜的人,能帮就帮。
“能帮则帮”,说的多么轻松和真诚!就算是这名乞丐是职业乞丐,在如此脏兮兮的环境中生活,从事如此受人冷眼的“工作”,也属于典型的弱势群体。不到万不得已,谁愿意用这种方式养家糊口呢?所以,一个有良知、充满温情和善意的社会,对待“专业乞丐”也该温情脉脉,充满尊重和悲悯。这是文明和道德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和法治目标:对每个人报以善意和爱,对更多的人充满宽容和善待。这才是令人敬仰的和谐、平等和温情社会。
洋小伙子已引发良性精神效应:很多人为此感动:“每个人都是渺小的,我们不能在宏观的大问题上出力,至少能关注到身边的每一个人。” “乞丐也是人,他们值得旁人关注、或者陪着吃顿小吃。”买薯条的员工也觉得洋小伙“很有心”。这说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善的种子,包括对职业乞丐,我们很愿意“能帮则帮”。尽管我们平时对这些所谓的骗钱者,总有愤懑,但那仅仅是一种表象和盲从。从这个意义上说,洋小伙的作为不仅是一种榜样效应,更是一种唤醒和催化效应:让爱纯净一点,让慈善胸怀博大澄明一点,我们曾有的思维灰垢、冷漠认知,包括认知偏差,都能得到化解、消融和稀释。
我注意到,这名洋小伙是一位公益组织成员,“在美国上大学时,他就参与了多个公益组织,帮孩子们补习数学等等”。“在南大读书时,他还和几个同学共同加入了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辅导英文的项目”。此前,他已经将澄明付出、无怨无悔的慈善当做了一种精神常态。换言之,他的慈善目的仅仅是为了让对方和周围人士感到快乐和被尊重,让自我得到一种精神升华和完善。至于被援助者的身份、地位,或者是国籍,似乎并不重要。这也正切合了慈善和爱的本然要求:无欲无私、坦荡豁达、追求快乐、澄明洁净。洋小伙受到了这样的慈善教化,他才将澄明慈善做得如此自然、轻松。他做得越是轻松,澄明度就越高,就越让我们感到震惊、羡慕和仰视。
时下,我们的慈善发展是存在一些不良现象,人心是有一些冷漠。所以,很多人放弃了慈善和援手,选择了袖手旁观,希望整个社会风貌变好后再去慈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与洋小伙的澄明慈善相比,是不是还不够澄明,还有一些自私的“精神斑点”。
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还是将洋小伙当做澄明慈善的教材吧:让我们的慈善行为更为豁达,慈善胸怀更为博大,这样,慈善的力量才能更强大,我们的慈善事业才能冲破误区,走出泥沼,阔步前进!
□ 刘克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