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服装并不“洋气”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08 17:50 来源: 《中国商界》杂志王桢梅
自从中国入世之后,特别是在后来涌过“韩潮”、刮起 “欧美风”之后,中国大陆消费者对于进口洋服装算是越来越情有独钟了。无论是通过网购还是在各种购物中心,洋服装的受青睐程度总是居高不下。款式新潮,品质上乘,价格适中,这些都吸引着消费者的眼球并引起购物的欲望。然而,又有多少人会怀疑这些洋服装的质量问题呢?
据浙江省工商局2012年4月11日发布的流通领域韩国进口服装质量监测报告,合格率仅为50%,且检出国家禁用、纺织服装中不得检出的、可对人体直接致癌的染料超标达30.4倍。这一监测报告表明,近一半的韩服是不合格的,甚至出现致癌染料,这对非常喜爱韩国进口服装的80后90后来说,其冲击力可想而知。
其实,早在今年3月份,国家质检总局就对进口服装状况进行了通报。据记者了解,这次通报结果表明,在各种质量安全问题中,进口服装的安全和成分指标不合格现象相当突出,色牢度、成分标识不符和pH值超标现象明显,分别为776例、454例、371例,占总不合格样品数的46.5%、27.2%和22.2%。其他不合格项目还涉及甲醛含量超标、禁用偶氮染料不合格,分别为60例和7例。其中,尤以涂层和植绒印花面料、牛仔布及天鹅绒织物容易耐干摩擦色牢度不合格为主。从不合格产品的原产地看,主要来自西班牙、意大利、土耳其、韩国、印度、孟加拉、中国香港、葡萄牙、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同月,据法国《费加罗报》报道,中国浙江省宣布查验出85批次存在质量问题的进口西方名牌服装,包括30多种西方著名品牌,如爱马仕、范思哲、Hugo Boss、Roberto Cavalli、Zara等,这些进口服装不符合中国现行消费标准,主要问题在于服装洗涤说明标签,还有牛仔裤检测出化学产品。而仅去年全年批次的洋服装不合格检测率就达10.2%。可见,进口洋服装的质量问题令人堪忧。
服装不同于其他消费产品,它与人体皮肤接触时间最长,其散发出的气味以及在加工过程中处理不当而大量残留的、可能会渗透到身体里的化学染剂对于人体的影响甚大。这就为盲目迷信洋服装的消费者敲响了警钟—洋服装的品质真的那么“洋气”吗?洋服装质量问题背后到底隐藏的是什么呢?
洋服装并不“洋气”。据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市场上大部分的进口服装多为国内加工出口转为内销的“贴牌”产品,他说道:“其实很多进口服装都是在国内加工生产,贴牌出口后再复销回国内市场。”他同时还透露,“很多国外品牌为了让服装生产地保证在国外,往往从国内工厂购买半成品再加工。”而另一位检疫部门的相关负责人也谈到,进口服装都是在中国大陆或一些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制造,成品之后再发回品牌原厂地进行验货,最后再发往全球各地销售。在这里,“原产地”和“进口国”显然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也就是说,市面上很多洋服装实质上并非像其宣传的那样是在洋品牌产地原装生产,而是经过多头加工和销售的“转手货”。这与全球经济萧条不无关系。对于廉价原料和廉价劳动力的追求是其“贴牌”的真正内驱力。这也是此利益链继续发展的幕后推手。因此,这些进口服装的质量和品质难以保证,洋服装未必就与其不菲的销售价格相称。
这样,除了提醒消费者对于洋服装不要过于盲目崇拜以及要具备“看”、“闻”和“辨”的本领之外,企业的社会责任才是中心要义。
这些国外服装企业,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是将最后的工序留在了本国,而其他工序交由并不具备与其相同制衣品级的、散布于世界各地的零散工厂,甚至不顾成衣中出现致癌染料严重超标的现象。这本身就是此类企业的一种社会责任的缺失,以及对于我国质检水平的漠然。另一方面,消费者盲目迷信国外洋服装,除了与国外服装的品牌效应有关,是否也暗示着中国大陆服装品质存在瑕疵,甚至瑕疵过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