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王岳平:产业结构亟待突破关键环节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10 14:48 来源: 《中国投资》

  未来时期产业升级的重点和思路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并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文/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研究所副所长 王岳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高速增长,但所形成和积累的矛盾也成为影响我国未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与面临着的诸多结构性矛盾,如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内外需关系、三次产业之间关系等方面的失调,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环境的矛盾以及产能过剩问题等,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并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三个过度和一个缺失”,即:过度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导致对投资的依赖,全球分工中过度依赖加工制造环节和加工贸易,竞争战略过度依赖成本价格,而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研发设计、营销、品牌和供应链管理等高端环节缺失。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中低收入国家向中上收入国家迈进的过程中,比较优势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适应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的变化,我国产业未来的发展必须着眼于提升国际分工地位、转变发展方式,着力培育新的比较优势,改变上述“三个过度和一个缺失”,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关键环节滞后制约产业升级

  尽管我国产业结构呈现出诸多矛盾和问题,如第一产业基础不稳,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尤其是第二产业中,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大的能源原材料型重化工业比重过大,相当多的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高加工度产业发展不足以及贸易条件恶化、人们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从表象上来看是比例关系的不协调,但从这些矛盾的基本特征来看,是根源于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三个过度和一个缺失”,即:过度追求经济增长带来对投资的过度依赖,全球分工过度集中于加工制造环节的中低端环节和加工贸易,而研发、设计、品牌、供应链管理和营销等附加价值高端环节缺失或滞后,过度依靠以价格为主的竞争战略,形成了技术进步对降低成本的路径依赖。由此带来了产能过剩问题突出,能源、资源、环境压力加大、贸易条件恶化、国民收入增长缓慢、服务业比重偏低等一系列问题,还使得我国用工主要集中于对较低文化劳动者的需求,而大学生等较高文化层次劳动者就业困难,这也是导致生产方式粗放的直接原因和我国产业结构矛盾的主要方面。

  产业升级总体思路和重点

  未来一个时期是我国由中低收入国家向中上收入国家迈进的时期,是否能够有效突破中等收入陷阱,不但取决于能够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更取决于经济增长能否由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转变。为此,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应围绕适应全球产业发展模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和国内外环境的变化,满足消费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以价值为核心,通过培育新的比较优势和体制机制创新,主攻研发、设计、营销、品牌培育、供应链管理等制约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产业链、价值链的关键环节,突出创新创造价值、服务提升价值、低碳拓展价值,促进农业现代化、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知识化,实现经济服务化、工业新型化、发展低碳化,着力提升国际分工地位,实现创新发展、高效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

  1. 强化工业和服务业对农业的支撑,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稳定农业基础

  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在稳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运用工业化成果装备农业,提升农业生产价值;引入服务化理念融合农业,挖掘农业服务价值;实施生态化建设拓展农业,体现农业生态价值,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应通过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产品加工,提高农业生产装备水平,完善科技、信息、检验检测、质量认证、保险、生产资料等对农服务,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发展农村合作组织和农工商联合体,支持农产品高品质化、生产分工专业化、生产方式科技化、产加销一体化和产业功能多元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建立农业产业化、信息化、良种化、多功能化和可持续化的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型的现代农业体系。

  一是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为重点,切实保护好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农田改造,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增加高产稳产农田比重,积极推进粮食核心产区和后备产区建设。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扶持油料生产,促进优势产区集中发展棉花、糖料等大宗产品,扩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动物品种改良和疫病防控。积极发展以非粮油作物为原料的生物质产业。

  二是提高工业对现代农业的支持能力。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加快农业机械化。针对不同地域类型,开发适应性强的农业机械、化肥,发展低毒、低残留、高效农药,发展节水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推广清洁环保生产方式,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重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绿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发展农村合作组织和农工商联合体,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完善企业和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

  三是提高对农业的服务水平。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现代种业。抓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等重大科技专项,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形成对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完善农产品的检验检测、安全监测及质量认证体系,推行农产品原产地标识制度。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和水平,建立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体系。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建立健全重要农产品的期货市场,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传导机制。完善农村流通体系,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改造。促进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完善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网络,建设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和鲜活农产品物流系统;发展农资连锁经营,规范农资市场秩序。

  2. 突破关键环节,在多层次发展中推进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

  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阶段,大量农业剩余劳力的转移和城市化仍将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再加上消费升级带动,重化工业还将有一定发展空间。※但是,人均资源相对贫乏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高和大国国情,又决定了简单重复发达国家过去走过的大量消耗资源的道路难以为继。石油、铁矿石等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西方发达国家多数是经历了比较长时期的工业化过程,而我国要在比较短的时期内完成这一过程,就有可能使得原材料工业在较短时期内经历由兴盛到衰退的过程,在经历高峰时期以后产能过剩矛盾将十分突出,工业结构将面临大的调整。因此,一方面,应该坚持多层次发展;另一方面,应该未雨绸缪,根据不同类型行业特点,有重点、有差别地加以推进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高技术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推进高新技术产业以组装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为主的转变。高技术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既具有较高的需求收入弹性,技术进步也较快,通过它们的产业关联和技术扩散等,能够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促进整体经济生产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它们是构成国家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产业。通过强化研发、设计能力,提高配套能力,提高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促进细分市场、专门化分工和集群发展。

  以调整产品结构和推进节能减排为重点,调整提升重化工业。未来一段时期,原材料型重化工业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关键是要立足国内市场需求,促进加工深化细化和优化产品结构,加快淘汰能耗高、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附加值低的落后产能,推进节能减排,优化产业布局。抓好资源保障、物流保障、技术创新和规模化等关键环节,通过技术和工艺创新,着力发展新材料、延伸产业链、推进深加工;从单纯提供产品到为客户定制服务和提供技术、工程等工业服务,着力提高附加值;通过技术改造、节能降耗、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构建资源再生和回收利用体系,着力实现清洁化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整合资源,优化布局,推进联合化、集团化、集群化发展,着力提高综合竞争力。

  强化质量、品牌和服务能力,提升消费品行业的国际分工地位。消费品工业既是满足扩大内需的重点,也仍然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吸纳就业的重点领域,关键是要提升分工地位,重点强化设计和新产品研发,立足满足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同时,应努力培育自主品牌,支持营销网络建设,由单纯加工制造向设计、研发、品牌、服务等价值链中高端延伸。

  3. 满足消费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推动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既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也是提高产业综合竞争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消费支出中用于提高生活方便程度、生活质量和服务消费支出所占比重越来越高。而在生产方面,产业价值链提升就是工农业知识、技术和信息等高级服务要素的高效投入,带来高增值成分的提高,就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工农业的良性联动发展。基于此,全球制造业、现代农业与服务业正呈现出相互融合的趋势,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服务化已成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向,企业利润来源越来越多地依赖加工生产环节之外的其他环节,服务在企业活动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未来一段时期,应把推动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要顺应产业融合、分工深化细化的要求,从突破关键环节、提升价值链入手,通过与工农业互动、体制创新和服务创新,按照“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断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同时,适应消费升级变化,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探索适合新型服务业态发展的管理办法,调整税费和土地、水、电等要素价格政策,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消费需求升级的要求,服务业需要重点发展以下领域:

  ①以商务服务、研发、设计、软件、金融、信息服务、中介、物流配送、企业工程服务为主导的生产性服务业。

  ②满足消费升级的房地产、商贸、休闲旅游和家政服务业。

  ③满足人们文化、体育健身、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养老等需求的公共服务和适应不同收入群体要求的差别化服务。

  ④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承接发展国际服务外包。

  4. 强化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努力抢占未来产业战略制高点、着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提高国际分工地位的重大战略举措。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自身特征,借鉴我国以往产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应有新的理念、新的思路和新的机制,着力突破关键环节,使其成为带领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方式走上集约化、高效化和低碳化发展道路、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中坚力量。

  应根据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突破重点领域,争取在新兴战略性行业涌现一批率先占据产业链高端的企业,在未来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避免重蹈过去主要依靠引进技术、仅限于承接加工制造和处于国际分工低端的覆辙。但是,中近期尚难以出现像上世纪90年代那样具有极强带动作用的电子信息产业,因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批产业或产业群。这些产业群将主要从解决21世纪的人类社会面临的能源、原材料短缺、环境问题和老龄化问题中产生,同时,也包括立足于未来我国需求升级要求的产业。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和现代金融业。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要避免因反应迟缓而坐失良机,也要防止关键环节再次缺失,摆脱过去传统发展方式固化在价值链低端的约束,争取在研发设计、关键设备、关键部件、关键材料等关键环节实现突破,向价值链的中高端发展。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风险性,对其发展应采取市场引导与政策支持相结合的方式,其高增长性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来引导来实现,但外部性功能则离不开政府的有力支持。为此,需要从研发、设计、营销、品牌、供应链管理、标准制定、基础设施、基础部件等重要环节进行系统的政策设计。既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产业链群培育和实施系统性支持,也要有在经营模式上的创新。由于多数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到多个部门、多个行业,面临着比较突出的部门壁垒,尤其要进行体制创新,甚至是政府职能部门设置的调整,突破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体制障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适合的外部环境和体制机制条件。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