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上演东方不亮西方亮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11 19:40 来源: 中国联合商报

  ■CUBN记者 邓丽娟 北京报道

  据“普益财富”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中国私人财富拥有量已经超过了65万亿元,其中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款数和发行规模已突破2万款和17万亿元。一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依靠其良好的流动性、较高的安全性和收益的稳健性颇受老百姓青睐。然而,近期随着资金面的逐步宽松,降息预期增强,各期限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呈现整体走低态势。记者调查发现,不论是银行还是基金理财产品,如今给出的预期收益率都和去年相差甚远。当然,面对偌大的理财市场,银行总能变戏法般地推出其他产品,总能保持“东方不亮西方亮”。

  短期理财产品“垂头丧气”

  据银率网统计,截至2012年4月26日,各商业银行共发行理财产品1962款,发行量小幅下降。本月短期(投资期限小于6个月)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走低。而东亚银行、法兴等银行的10款产品未达到最高预期年化收益率。另据Wind数据显示,4月24日起至今发行的3个月以下期限的69款银行理财产品,只有26款预期收益率达到5%,并且这26款产品期限大多为2~3个月左右。同一时段的1个月左右期限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已回落至1.8%~4.8%区间。记者身边一位长期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朋友也反映:“今年3月底发行时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4%,而在4月底的发行中,收益已降到4.0%。实际上,从今年春节过后,银行理财产品就出现“量价齐跌”的局面,尤其是短期产品的收益率更是一路下行。五一后银行短期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下跌了不少,上个月还能达到4.8%-5%,现在只有4.7%了。”

  记者走访多家银行,得到相对一致的答案:“CPI走高是推升去年理财产品收益率的主要原因,而今年二、三季度CPI将逐步下降,同时市场流动性压力减轻,预计短期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将随之下行。”3月CPI数据表明我们又回到负利率时代,在降息的预期下,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可能出现全线下滑的趋势。市场人士普遍认为,央行表态将采取多种措施保持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预示着银行的资金面将有所缓解,这样银行通过发行短期、高收益的理财产品来吸收存款的动力也会有所减弱,因此未来一段时间短期理财产品很可能持续低迷。

  银率网分析师向《中国联合商报》表示:“此前存款准备金率连续两次下调,银行间资金利率也持续处于低位,银行“钱紧”局面有所缓和,因此无需用短期理财产品大量“揽储”。此外,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监管部门严禁银行通过发行超短期理财产品变相高息揽储,也使得这类高收益产品逐渐淡出市场。”

  结构性产品“昂首阔步”

  尽管年后银行理财产品量价齐跌,并且还将继续低迷, 但今年以来结构性产品发行却开始抬头。近日,据银率网数据库统计,4月份(统计时间为2012年4月1日至2012年4月30日)各商业银行共发行理财产品1921款,结构性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水平占据了高收益产品的顶层,预期收益率保持在7.5% ~18%的水平。业内人士对记者说:“结构性理财产品的运作模式及投资标的比较规范,且并未受到监管的影响,2012年是很好的发展契机。”据记者了解,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通常会先进行一笔存款,再使用存款利息收益进行投资,以此达到保本的目的。对于发行此类产品的银行来说,发行结构性理财产品所募集的资金将给银行带来一笔稳定的存款。在银行理财产品整体收益率逐月下滑的背景下,结构性理财产品却保持了较高的收益预期。

  然而,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收益背后的高风险”一直是个硬道理。结构性理财产品在市场中也常常是扮演“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的角色,在到期收益最高排行榜以及零、负收益黑榜中频频露脸。

  目前市场较为关注的结构性产品,特别是挂钩标的为股票、基金、指数的产品风险相对较高。银率网提醒投资者:结构性产品挂钩标的以股票、汇率、基金、大宗商品为主,挂钩标的的表现往往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不确定性很大,在产品运行阶段或到期,能够达到最高预期收益率概率非常低。虽然过往的理财产品业绩不能代表未来的表现,但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简单地评估一下。一方面是这类高预期产品到期的披露率。这类产品主要为外资银行发行,从其官方渠道获得的产品到期披露情况不容乐观,据银率网统计,2012以来(截至2012年5月8日止),外资银行理财产品披露率仅为19.1%,披露率过低,不能对银行以往运作结构性产品的能力做一个客观的衡量。另一方面在于已披露的数据中,零收益产品不乏其中,更多的产品获得的实际收益率与预期收益率相差甚远。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