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机床业高端化竞争亟待破局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11 19:39 来源: 中国联合商报■CUBN 记者 刘末 综合报道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机床消费国和进口国,2011年,我国机床工具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400多亿元,同比增长32.5%。但规模不等于品质,在“量”上持续增长的国产数控机床遇到了“质”的瓶颈,中高端市场份额占有不足、整体品牌形象有待提升等诸多问题,已引起业内的高度关注。
高端机床成主要竞争点
从2011年下半年起,我国通用性中小型机床销售急转直下,市场需求迅速转向为精密性高端机床和高复合性高端机床,以效率、精度、可靠性为主要竞争点。
2011年全国金属切削机床销售额约为260亿美元,同比增长23.8%。其中国产机床销售额155亿美元,同比仅增长15%,而进口机床销售额105亿美元,同比增长高达40%。
根据调研的情况,2012年一季度国产机床订单同比下滑20%~30%。但是,大部分生产商表示,2012年一季度环比2011年四季度的销售情况略好,并认为今年后续季度将出现环比增长。有一定技术底蕴、产品精密度较高、产品信息化推进较好的公司对后续市场的需求判断较为乐观,而产品升级换代不明显、精密化程度不够的企业对后市判断较为悲观。
机床行业是明显的周期滞后性产业,订单一般比其他强周期机械子行业启动晚一年左右,在房地产、工程机械等大行业景气度明显回升前,机床行业难以全面向好。但目前机床行业开始体现中国经济转型特征,需求明显向精密、复合、高效等高端方向发展。
国产机床高端化步履蹒跚
从我国机床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国产数控机床特别是中高端数控机床的比例严重偏低。2011年1月至8月,我国机床行业平均产量数控化率为30.94%,同比增长2.9%,但与一些发达国家机床数控率达到70%的水平相比,差距明显。
2011年,我国金属加工机床进口增速达40%,远高于国内金属加工机床产值的增长率26%。来自德国和日本的进口额在总量中占三分之二,推高金属加工机床进口平均单价同比上涨33.2%。受居高不下的进口压力影响,国产金属加工机床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为66.1%,比上年降低0.8%。
这一方面说明国内市场需求结构升级加速,用户对中高端市场需求明显增加;另一方面反映出国产中高端产品在技术水平、产业化、适应市场能力、整体服务等诸多方面仍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对此,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吴柏林表示,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机床在加工精度、可靠性、效率、自动化、智能化和环保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当前,企业要把握市场需求机遇,尽快调整产品结构,抢占中高端产品市场。
在近日举行的第七届中国数控机床展览会上,沈阳机床集团推出了20台具有国际化水准的智能化、客户化产品参展。这是国产数控机床在向中高端市场和重点领域迈进的积极尝试。
对此,陕西秦川机床工具集团董事长龙兴元认为,我国机床业向中高端化市场进军的方向是可取的,但是一台或者数台数控机床能替代进口,填补中高端国内空白实现赶超还远远不够。因为往往当我国某一种中高端机床刚一研制成功,国外竞争对手马上便使出降价“杀手锏”,阻挡新产品商品化、产业化的进程,随后再推出同一产品的升级版和改进版。为此,龙兴元表示,我国机床业要想真正实现中高端数控机床的突破,研究创新路径、确立正向研发才是正道。
整体品牌亟须提升
我国机床行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在过去的若干年被高速增长的数字所掩盖。如今,在增速回归理性的过程中,行业深层次问题自然会浮出。几十年来,机床工具行业和企业从技术跟踪模仿到自主研发,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集成创新,从自主创新到原始创新,我们经历了若干个创新阶段,陷入“落后——赶超——再落后——再赶超”的怪圈。事实上,其症结在于我们没有认真思考、真正解决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企业创新的源头在哪里、创新的路径是什么?
创新的源头就是需求的终端。从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关系来看,一个产业的健康发展取决于相应的技术研发,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共性技术研究的持续开展,取决于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是否具有足够的整合能力,探求技术源头并去控制技术的演进。
而企业这种整合相关技术的意愿和能力,恰恰源于对下游用户工艺的精准理解。实时掌握用户需求及需求变化,基于为用户提供工艺解决方案的创新驱动,机床行业和企业的技术研发工作才具有深度掘进的内驱力。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惠仁表示,转型升级、品牌提升的重要标志是具备为高端细分市场服务的能力,该市场不但具有鲜明的需求特征,而且要求提供全面解决方案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