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揭秘大摩行贿案中的中方官员吴永华:未脱离地产圈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15 00:28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吴永华。21世纪经济报道配图 吴永华。21世纪经济报道配图

  4月底,美国证监会(SEC)一份长达17页起诉书,还原了多年前摩根士丹利房地产基金中方管理者Garth Peterson(下称“彼得森”)行贿中国官员获取房地产项目,并共设“老鼠仓”一同牟利的细节。

  这份司法材料对于这名中国官员的描述为“上海永业集团前董事长”,其描述的任职日期等相关信息均与上海永业集团前董事长吴永华相符。

  不过,与美国方面对彼得森案详细披露不同的是,对很多人来说,中方官员吴永华的行踪仍是一个谜。

  吴永华于2006年9月离开永业集团,就鲜在公开场合露面。永业集团现任董事长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候称,吴永华离开,是因为个人原因自己主动辞职,否认受到摩根士丹利相关案件的影响。

  有永业集团人士对本报记者描述,吴永华离开永业之际非常匆忙,相关手续在半年之后才办理好,他正式离开永业之际并未领取这半年的工资。

  据本报记者了解,吴永华在2006年9月离开永业集团后,并未脱离地产圈。

  从木工到国企高管

  吴永华是老三届学生,最早以木工学徒身份进入房地系统,就职于卢湾区房地局下属的修建公司,后转入卢湾区打浦桥路房管所,再转入卢湾区房地局工作并升迁至修建科科长。

  吴永华身材矮小瘦削,戴一副近视眼镜。永业集团人士称,其为人精干,善于拉关系。

  上海永业集团成立于1994年,是一家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隶属于卢湾区政府,早在成立之初,永业集团就成为卢湾区对外招商引资的“重要窗口”。而吴永华早在1992年筹备期就从政府部门转入国企,开始和外资企业接触洽谈,并很快展现出与外商沟通的能力。

  这一年香港新鸿基、九龙仓等著名财团大规模投资上海淮海路的建设,掀起了卢湾区招商引资的第一次高潮。

  在其后的3年间,当香港投资风潮减弱时,吴永华开始着力突破吸引新加坡资金来卢湾区投资,永业集团与数家新加坡公司共同投资了6个较大规模的房产项目,引进数亿美元资金。

  从数据来看,这一时期吴永华的工作成绩较为显著。他在早年一次访谈中称,1992年至1998年,永业集团通过中外、中中合资等形式,开发了130万平方米的房地产项目,“缩短了与其他卢湾区属企业的差距”。其中包括与外商合作旧城改造项目等。

  也是在这一时期,永业集团作为区属房地产企业参与动拆迁,积累掌握了大量优质土地资源。

  在吴永华为数不多的公开采访中,有一篇报道还保存着时任上海市领导在视察时与吴的合影,另一张照片则是吴永华与外商在签约仪式上的举杯合影。

  1997年,原卢湾区房地局所属8家房管所由事业单位转制为区属企业,离开卢湾区房地局,并入上海永业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吴永华挑头改制,并担任法定代表人。据前述永业集团人士介绍,在这场改制之前,吴永华为科长级别,经济待遇只有普通职工的3倍,个人财富积累并不多。

  区属房企老总的能量

  关于吴永华和彼得森的交识,SEC在司法材料中披露,早在2002年彼得森开始在摩根士丹利工作时,就与吴永华存在商业和个人关系。

  另据永业集团一位员工的说法,吴永华的女儿早年去美国读书,回国后在摩根士丹利上海办事处担任重要职务,是经过彼得森引荐。这一说法迄今没有得到官方渠道的证实。

  2002年前后,外资房地产基金开始进入中国。由于中国政府对这种模式审批严格,这些基金大多采取一些曲线方式进入,比如选择中方合作伙伴。

  “外资房地产基金进入上海房地产市场主要目标是内环核心区域地块的高级公寓和写字楼”,一位上海资深房地产界人士介绍说,虽然外资也被允许以一级市场招拍挂的形式进入,但是能够公开招拍挂形式出让的大多在郊区,并不符合外商的诉求。

  “外商的盈利模式与中国地产商有差异,他们更看重投资回报率,不太会以定价、销售的常规流程来走,也不可能散售,他们大多采取整进整出的形式,这就使得他们的搜寻目标锁定为手头正有现成项目寻求合作的开发商,这些资源大多控制在地方国企和央企手中”,这位房地产界人士介绍说。

  永业集团这家区属国企在外界看来并不起眼,但据熟悉上海国有房地产企业的人士介绍说,像永业这类上海中心城区的区属房地产企业,手中拥有淮海路等核心区的稀缺资源,操盘能力非常强,而淮海路、南京路的高级物业恰是外资房地产基金最为青睐的猎物。

  而类似吴永华这样的区属房地产企业高管,在项目运作中具有重要话语权。

  上海国企处理类似外资合作项目的流程是,国有企业成立项目部,由国企负责人牵头运作,负责总方案的制定,编制计划书,包括转让多少股权给外方,然后报上级国资部门进行核定。

  “虽然决定权在上级国资部门以及分管的副区长,但是主管部门多是在办公室里审核项目计划书,对实际情况并不一定非常了解。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好与不好判断主要都在于国企负责人”,上述熟悉上海国有房地产企业的人士说。

  SEC也在起诉书中称,吴永华在作为董事长期间掌控永业集团,有权对投资做出决策。

  除此以外,“由于国资部门对于国企负责人的考核,主要是以国有资产是否造成损失来评估,在这种情况下,比如是由5亿增加到7亿还是10亿,决定权在具体领导手中,寻租空间也由此产生。这些项目不在市场上走,寻租的隐蔽度就更高”。上述人士说。

  SEC的司法材料中也显示,在2004年大摩房地产基金收购锦麟天地雅苑项目、2005年摩根士丹利五号地产基金收购无限度广场项目以及2006年摩根士丹利投资Beatles项目上,吴永华多次为彼得森提供帮助。根据他们之间达成的协议,吴每给摩根士丹利带来一笔交易,摩根士丹利就会用2%的成本价格卖给他相应价值3%的股权,实际上相当于给他1%的回扣,称之为“中间人佣金”。彼得森还许诺,只要完成任何一项物业收购,他就给予吴永华一笔额外的回报。

  “老鼠仓”游戏

  除了提成收入,美国证监会公布的司法材料显示,在锦麟天地雅苑项目的交易中,这名擅长于外商交往的中国国企官员与摩根士丹利房地产基金的中方负责人导演了一场“老鼠仓”的游戏。

  2004年,摩根士丹利五号地产基金MEREF IV和其他投资者共同购得了永业集团开发的锦麟天地项目中的酒店式公寓,也就是上海锦麟天地雅苑(Cavity)。

  就在这一年的10月,在摩根士丹利和彼得森就购置Cavity项目还在进行谈判时,彼得森、吴永华和一名加拿大律师在英属维京群岛注册了一个名为Asiasphere Holdings的离岸公司,(以下简称Asiasphere)。

  这名加拿大律师在香港的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同时担任一家香港保险公司的首席法律顾问。

  2006年3月,彼得森、吴永华和加拿大律师筹集了将近300万美元的资金通过Asiasphere从MSREF IV购进了将近12%的股权。Asiasphere以美元的形式向摩根士丹利在纽约的银行账号支付其购买金额。

  司法材料显示,吴永华拥有Asiasphere47%的股权,剩下的53%股份流入英属维尔京群岛的Strong Man公司,彼得森直接占其中的81%,加拿大律师占其中的19%。总共算下来,彼得森拥有Asiasphere43%的股权。

  司法材料中详细描述,为了让摩根士丹利误以为这家公司属于永业,2004年10月28日,在彼得森发给几个摩根士丹利员工的电子邮件中,他声称是永业,而不是吴永华,将会拥有Cavity项目12%的资金,在邮件中他错误地写道:“需要澄清的是,(中国官员)不会得从(摩根士丹利)获得另外4.5%的股权,这是属于永业的……”

  此外,在彼得森,吴永华和加拿大律师的坚持下,在2006年的股东协议书上,Cavity项目决定用”YY”(永业)表示Asiasphere。

  2006年5月的买卖后,彼得森和加拿大律师再次歪曲Asiasphere的身份。在2006年8月,加拿大律师向摩根士丹利的员工错误地说道,Asiasphere是永业所有,他写道:“作为Asiasphere的法律顾问,我确认,在Cavity项目中,Asiasphere拥有12%的股权,中国上海永业集团是Asiasphere公司100%的所有者,公司地址是淮海路138号32层。”

  离案公司的特性,为误导提供了便利。本报记者向一家离岸公司注册代理机构咨询,该公司人士表示,只要提供在职证明与身份证明就可以注册,虽然最低注册资金为5万美元,但没有实际资本的要求,更没有验资的程序,程序相当简易。除此以外,除了股东可以拿到注册证书之外,其他人士无法查询公司股东结构。

  这份司法材料称,自收购锦麟天地项目后,摩根士丹利房地产基金IV的资产已大幅升值。因此吴永华彼得森等人以300万美元的投资获得了600万美元的超额回报。其中,吴永华作为中间人获得报酬,彼得森与其分享这笔收益。

  离职后的掮客生涯

  本报记者了解到,2008年之前,永业集团就有员工举报称发现吴永华早在2002年在员工不知情的情况下在太平洋安泰人寿保险购买总额约上亿元的保险,怀疑这笔资金用于洗钱。

  引发永业集团内部员工质疑的另一方面是,吴永华在1997年改制后的个人财富迅速增加。

  永业集团员工提供举报材料称,吴不仅购买了地处卢湾区兴业路168弄(近马当路)“锦鳞天地雅苑”豪宅一套;在陕西南路888弄(近肇家浜路)汇景苑(新加坡美树馆)拥有豪宅两套。

  SEC的司法材料还显示,吴永华2006年离开永业集团后,仍然以私人房地产开发商和中间人的身份继续和摩根士丹利合作,帮助彼得森,直到2008年彼得森被摩根士丹利解雇。

  据知情人士透露,吴永华离开永业后,一直在上海做房地产信托方面的生意,相关公司挂靠在一家上海市属大型投资公司下面,实际上扮演的是“掮客”角色。吴这几年常在上海、美国与香港三地活动,经常去香港是因为他的女儿女婿长期在香港生活。

  2010年5月,河南省焦作市圆融寺的网站上突然挂出吴永华到访的消息。此时的吴永华依然挂着“摩根士丹利永业集团董事长”的名头,陪同的还有当地的房地产企业老总。照片中吴永华身着西服,神态淡然,头发油亮。不过这则消息如今已经无法在这家寺庙的网站上查询到。

  据前述熟悉上海国有房地产企业情况的人士介绍,像这样退休之后,仍然利用以前人脉资源扮演掮客角色的国企负责人在上海并不罕见,他们一般不操作具体项目,有的设立或者借壳其他公司走账,有的以收取咨询或者顾问费,也有更隐蔽的在相关公司里面持有干股形式。

  一位知情人士对本报记者透露,2009年左右,上海卢湾区检察院曾对吴永华进行调查。本报记者试图联系上海市和黄浦区(卢湾区于2011年并入黄浦区)纪检部门,截至发稿,未得到有关此事的进一步信息。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