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银行声誉保卫战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16 08:59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王兆星/文

  不论是单个银行机构的危机,还是整个银行体系的危机,也不论是银行危机的原因与性质如何,最后都将成为银行的声誉与信任危机,给银行体系造成致命性损害和打击。要控制金融危机的蔓延发展,及防止新一轮金融危机的发生,必须采取措施重新恢复和建立社会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重新树立银行业的良好信誉与声誉。

  金融危机严重损害了银行业声誉

  当前这场金融危机给发源国带来了重大损失,也给其他国家和地区带来了严重冲击,各国都进行了深刻反思。人们普遍认为,是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华尔街银行家们对高回报的追逐,对高薪酬、高奖金的贪婪,对金融风险和投资者权益的忽视,运用高杠杆和复杂的金融衍生工具创新,推动了金融泡沫的膨胀和金融危机的发生,最后让政府和纳税人为金融危机的损失埋单。加以经济衰退和失业上升,贫富差距扩大,由此引起了公众对华尔街银行家们的强烈不满与愤怒,催生了全美国甚至全世界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使西方国家银行业与银行家的声誉遭受重创。

  前一时期外国媒体披露,一位长期工作在美国高盛公司的资深雇员突然辞职,并发表了一份公开信,该雇员在信中强烈质疑和谴责高盛为追逐盈利而不顾投资者利益的经营管理文化,引起了社会舆论和各方面的高度广泛关注,给高盛这家世界著名投资银行的声誉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迫使公司高层不得不出面辩驳。其实这仅是影响银行声誉的众多案例之一。

  打造良好的银行声誉和品牌,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和一代人乃至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但却可能因管理不慎、内部丑闻、冒险投机及系统危机毁于一旦。金融危机造成的严重经济损失令人疾首,所造成的银行声誉损失更令人痛惜。经济损失可在较短的时间得到弥补,但声誉损害却难以很快恢复。损害越重,所需要恢复或重建的时间就越长。

  中国银行业在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后,不论是在风险管控能力、风险损失抵御能力、经营竞争能力及业务盈利能力方面,还是资产质量、资本充足水平及资产规模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变化,并成功应对了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但同时,各方对我国银行业的快速信贷扩张,存贷款利差,盈利增长水平,服务质量与服务效率,银行高管薪酬,违规揽储及不合理收费,及小企业贷款困难等问题,也有越来越多的批评和质疑,由此也使我国银行业的声誉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

  良好声誉是银行的生命线

  银行是信用的中介,是以自己的信用和信誉,吸收社会公众存款,发放贷款,进行资金支付与结算,以此满足实体经济的资金和金融服务需要,并取得自身的经营收益。银行之所以能作为信用中介和载体,能够吸收公众存款,除了具有银行牌照和一定数额的资本金外,主要是因为其具有良好的信誉和声誉,赢得了公众信任,也是因为银行能审慎经营,保持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

  公众的信任和信心是银行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而良好的声誉则是信任与信心的保障。如果银行的声誉遭受严重破坏,失去了广大存款人的信任和信心,存款人就不会再将存款存在银行,已经存在银行的存款也会要求提取,由此银行就可能面临流动性的困难,发生流动性支付危机,进而可能引起存款挤兑风潮和银行生存危机,还可能由单个银行机构的危机扩展成银行系统性的危机。因此,良好的声誉与公众的信任是银行的生命线,银行应像珍惜保护生命和眼睛一样,珍惜和保护好自己的声誉。

  银行声誉风险属于一种次生风险,但同地震引发的海啸或泥石流等次生风险一样,声誉风险一旦处理不当,其危害和损失往往超过原生风险,甚至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历史上,比较知名的单体银行倒闭事件中,如巴林银行、雷曼兄弟和北岩银行,分别因为证券交易员违规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造成声誉和信任危机,最后导致银行的倒闭或政府接管。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因经营管理不审慎,高杠杆高风险经营,以及与当期业绩挂钩的高薪酬机制,最后因资产严重损失和流动性困难而出现危机,使整个银行体系遭受严重的声誉和信心危机。在危机过去四年后的今天,银行业的声誉仍然没有得到完全的恢复,这也是整个经济无法迅速走出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正是基于这些经验教训,考虑到声誉和信任对银行生存及银行体系的安全至关重要,所以国际金融监管原则及监管实践,都把防范和管理银行的声誉风险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将其与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一并视为银行及银行体系安全的主要威胁,作为主要的金融风险加以重点防范。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专门发布了关于管理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指导文件。我国银行监管当局借鉴国际相关指导原则,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制定并发布了《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

  将维护良好声誉放在首位

  正因为树立和维护良好声誉对银行的生存与发展,以及银行体系的稳定与安全至关重要,因此,银行必须将维护良好声誉作为其首要任务和战略,要打一场银行声誉的保卫战。

  首先,银行应将建立和维护良好声誉作为长期发展战略、公司治理、企业文化及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目标,把声誉视为银行的生命线,并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约束机制,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业务流程,以有效防范声誉风险和其他重要风险。

  其次,银行应坚持遵规守法、审慎稳健的经营方针,要把保护存款者、投资者及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要在合规、审慎、稳健经营中实现适当的盈利和资本回报。要坚持传统的安全、流动、收益相统一的经营原则,以安全性为本,流动性为基。

  第三,银行应坚持诚信、服务的经营理念,坚持以诚信、服务为本。银行作为信用的中介,和吸收社会公众存款和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机构,必须把恪守诚信,做好服务作为生存的基础,成为社会公众信得过的银行。

  第四,银行应持之以恒地履行好社会责任,努力成为受人尊敬的社会企业和公民。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支持教育发展和扶贫开发,提倡绿色金融,支持绿色经济,保护好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五,银行应坚持公开透明,主动接受社会和市场监督。特别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如银行收费,更要坚持公开透明,及时、充分、客观披露信息。公司治理和经营管理阳光化,是取得社会公众和存款人信任的重要前提,也是赢得社会良好信誉和声誉的重要前提,因此,公开透明应成为银行的生存原则。

  (作者为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委员)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