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增长的关键是保信心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16 14:32 来源: 中国经营网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确存在战略机遇,而政策上要做的,就是把这种机遇转化成市场信心。
中国5月11日发布一系列让市场失望的经济数据之后,中国央行12日晚间立刻宣布,从5月18日起将存款准备金率下调0.5个百分点。中国央行放松货币政策的做法合乎逻辑,但对市场的影响却似乎微不足道。
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是,虽然中国货币政策当局在努力放松流动性,但现在的主要问题似乎不是货币环境紧缩。7天回购利率本周已从2月底超过5%的高位降至3.2%,显示银行的放贷环境已转为宽松。因此,对4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总额仅为人民币6810亿元,一个解释就是银行的放贷意愿和企业的融资需求都在放缓。
中国股市的表现显示了市场信心的变化。在调降存准率之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国内A股竟然相对前一个交易日放量下跌,上证指数下跌了0.6%,深证成指下跌了1.16%。很显然,尽管有央行调降存准率的政策,但市场更关注的还是4月份中国经济在继续转冷。
有意思的是,中国4月份经济数据出台、调降存准的政策及其影响,不仅引起了外资机构的高度关注,还引发了他们对中国经济放缓的担心。《华尔街日报》的报道标题是“4月份疲软数据浇灭中国经济增长希望”。一种普遍的看法是,5月11日的数据显示,第二季度中国经济继续丧失动能,可能不会像中国领导人和市场分析师预期的那样实现反弹。
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引发外界对中国政府保持经济增长能力的怀疑。因为西方社会普遍认为提振经济增长对中国来说易如反掌,中国的政治体制使政府能较顺畅地实施政策。此外,中国的债务水平相对较低,政府能够承担额外支出。正是靠着巨额贷款和支出方案,中国才得以平稳避开2008年和2009年全球经济衰退造成的不利影响。
布鲁金斯学会中国问题专家普拉萨德(Eswar Prasad)认为,中国决策者目前面临两难境地,大规模信贷扩张可能是提振经济增长最为有效的方式,但这样做会给金融系统改革和恢复经济平衡拖后腿。美国银行的经济学家陆挺称,中国可以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加速保障房和基础设施建设,但增加公共开支的效果并不会马上显现。还有外资认为,经过三年的高投资后,中国基础设施项目中唾手可得的“果实”都已经被摘走了,虽然中国决策层“不会慌乱”,但找到新的办法需要时间,而不会很快对经济产生刺激效果。
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确存在战略机遇,而政策上要做的,就是把这种机遇转化成市场信心。
在安邦研究团队看来,外界的这些看法值得注意,因为在全球经济整体放缓的背景下,中国经济被视为例外的“高地”而被寄予厚望,而外资对中国经济的看法直接关系到国际资金对中国经济的预期。很显然,在与中国经济打了多年交道之后,外资对于中国政府掌控经济的能力也产生了“心理定式”,一旦发现中国政府保经济的能力在削弱,恐慌心理必然会影响外资进入和停留在中国市场。
从国内外形势来看,中国当前面临着几个关键点:一是中国经济“保增长”的问题再度变得迫切。要避免中国经济在下行的轨道上出现全面加速趋势,这也是安邦研究团队近期不断呼吁“保增长”的原因。二是如何处理好“保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房地产调控、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等“4万亿”刺激政策的后遗症,显著削弱了决策层推出新一轮“保增长”计划的空间。能否做到平衡?外界普遍持怀疑态度。
我们认为,外资仍然普遍低估了中国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中国既不缺政策工具,也不缺经济资源。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保持市场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在某种程度上,“保增长”就是要保信心。在我们看来,保增长的抓手一是推动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这是刺激市场信心的最有效办法;二是加快推动中国的市场化改革,要向市场展现中国推动市场改革的决心。只有坚定的改革,才能给市场带来信心。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中国当前保增长的关键是保信心,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确存在战略机遇,而政策上要做的,就是把这种机遇转化成市场信心。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