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发审市场化衔枚疾进 郭氏新政路在何方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17 03:27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罗诺
2011年12月1日,在深圳中小企业融资论坛上,履新不久的证监会主席郭树清以一句“刚刚从间接融资领域转岗到直接融资战线,对资本市场并没有多少成熟的想法”作为其当天演讲的开场白。
尽管上任仅仅200天,但“郭氏新政”所带来的市场化改革,从最初的阵阵涟漪,早已发展至如今的惊天巨浪。
完成A股市场化回归的历程,也随着各项政策的密集推出而衔枚疾进,而正所谓“打蛇打七寸”,此次市场化的主战场便是被斥为A股万恶之源的IPO审核制。
发审制市场化的悄然试水
“发审制市场化”,2012年3月底,是一位接近监管层人士在谈及郭树清相关执政方向时不断提及的字眼。
“IPO不审行不行?”2012年2月,上任不久的郭树清在内部会议上正面质问被市场诟病已久的审核制。
虽然在2011年下半年监管层组织的一次投行业务培训会上,对拟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盈利能力、同业竞争等方面的审核,还一度放言趋势趋紧。
在之后的几个月中,不断推出的有关新股发行程序中的新政,终于让市场明白,郭树清并非只是“随口一问”。
“在郭主席主导下,证监会目前正在推行审核的市场化,将不再对同业竞争、关联交易、持续盈利等问题做实质性判断,招股书及相关文件充分披露,由券商就相关问题发表意见即可,证监会主要审核尽职调查和信息披露部分。”上述消息人士向记者透露。
就在郭向审核制发问之后的2012年3月,有关新股发行改革文件征求意见稿正式下发之前,IPO审核市场化的精神就已传导到各大发审委员耳中,新股询价定价的有关改革措施也同时在数只新股试水。
3月31日,按此前IPO审核标准,具有明显关联交易硬伤的奥瑞金IPO申请成功过会;4月中旬,破天荒披露公司曾涉嫌伪造公章、仿冒股东签名等风险的湖南艾华通过初审即将上会。
“去年年底开始,发行监管就主要集中在强化信息披露、淡化盈利能力判断。在审核实践中,我们也将审核重点从关注发行人持续盈利和募投项目可行性,向信息真实完整和齐备性上倾斜;加强信披的针对性,强调财务信息真实性、披露的完备性,将价值判断更多地交给投资人。”2011年4月底,上述接近监管层人士表示。
“首发管理办法将在2012年内着手修改,修改内容集中在继续淡化实质性审核,加大信披要求。”该消息人士向记者透露,而后续发行监管工作的改革将主要集中在:继续深化信息披露;加大财务信息审核,强化发行人分红回报信息披露等多个方面。
新股发行市场化依旧踉跄
虽然奥瑞金“带伤过会”和湖南艾华“自曝家丑”都预示着发审制度的悄然转变,但A股市场的生态环境和权力机构遗留多年的制度性问题,将注定新股发行制度的相对市场化特色。
在IPO入门审查环节初露市场化曙光之时,政策调控的大手却意外将新股发行中已与市场化趋于接轨的定价环节渐收渐紧。
4月28日,月初开始征求意见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正式下发。
《意见》规定,预估的发行定价市盈率高于同行业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的,发行人需补充说明相关风险因素,而一旦超过幅度达到25%以上则须补充盈利预测,并且中国证监会有权要求保荐机构和发行人重新询价。
虽然监管层一再表示,与发行价有关的限制规定并非定价管制,但在实际操作中,监管层方面是否认可“超过25%的红线”“不是天花板,也不是危险的高压线”,恐怕还要等待具体实施过程的检验。
作为《意见》征求意见稿截止后的首家上市公司,4月底完成发行的西部证券(002673.SZ)IPO定价过程中的“两度人为调整定价”模式(详见4月24日本报14版《PE溢价113%公告迟到7小时 西部证券定价两度被调内幕》),依然显露出监管层在新股发行市场化进程上的踉跄步态。
“说明投资者对报价时谨慎程度仍然不高,仍需要进一步提高谨慎程度。”在西部证券IPO定价公布当晚,被发布在指定媒体的一篇西部证券报道中这样写道,而据知情人士透露,这句话充分体现了目前的监管要求。
“在市场投资者不成熟的情况下,监管层作为把关人对一些程序进行监管和指导是无可厚非的。”2012年5月10日,曾为“市场化询价改革”叫好的一位经济学家表示。
“投资者报价时的谨慎程度何时能提高,提高到何种程度才能被监管层所接受?评判的标准是否就是行业平均市盈率以上25%的红线内?之后是否就意味着定价市场化的放开?但被圈括在一个天花板下的定价还是市场化的吗?”上述专家认为。
新股发行新政改革猜想
“要加强服务,放松管制,改善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2011年年底,郭树清在一次内部金融论坛上透露,正在结合《证券法》、《基金法》的修改,以及其他一些法律法规的修订完善,进一步缩小行政审批的范围,下放一部分行政审批的权力。
“从郭树清回归资本市场的服务本位的做法,还有其履新之时著名的‘三问’中便可揣摩出郭氏新政的下一步逻辑。”2012年5月中旬,一位多次参与相关政策内部讨论会议的资深市场人士告诉记者。
“IPO不审行不行?”“拟上市企业需要前三年连续盈利,这是谁规定的?”“3年连续盈利就能保护投资者吗?”
这就是在监管层内部流传已久的“郭氏三问”,三问背后,郭树清的意图颇为明显。
“资本市场的本质是为需要资金发展的企业提供直接融资的通道,但国内上市门槛太高最终导致了符合条件能上市的企业,大多数都已经是相当成熟的企业了。”上述资深市场人士告诉记者。
前述接近监管层的消息人士也向记者证实,郭曾数次表示,“虽然资本市场支持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但这些公司大多是成熟企业,大量真正初创、新兴业态和商业模式的企业,并未得到A股直接融资,市场对科技创新的包容能力还有待提升”,“新兴行业新兴企业需要钱的时候你不给他钱,不需要钱了你才给他钱”。
在今年5月初举行的券商创新大会上,传出券商IPO上市审慎性监管标准取消的消息,制约券商上市的业务排名的硬指标也将在今年底取消。
接下来,原有IPO发行的一系列硬性要求能否被放低,将是未来郭氏新政最引人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