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文化纪录片《走向海洋》:潮起潮落 走向大海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20 08:10 来源: 中国经济网
陈红(左二)与制作团队在后期制作中。
由国家海洋局、海军政治部联合摄制的纪录片《走向海洋》,是我国首部从文化视角解析中华民族“走向海洋”的大型文化纪录片,一经播出,好评如潮,热议不断。记者近日走访了该片的总制片人、总编导陈红。
记者:作为歌手,为什么选择“跨行”拍摄纪录片《走向海洋》?
陈红:辽阔的大海对我来说有着无尽的吸引力。我曾演唱过很多海洋、海军的歌曲,观看《海思》、《甲午百年祭》等片子,更使我对海洋的历史、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我常常在思索,“海洋对我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国是有着18000多公里海岸线的国度,不仅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疆土,还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随着我国海洋科技的发展,对海洋的探索将更加积极踊跃;随着人民海军的发展,捍卫国家海洋权益、维护世界和平的使命也更加神圣。不忘历史才能开创未来。为响应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提高全民海洋意识的号召,我决心做一部关于“海洋与生存、发展”的电视片,于是拍摄了大型海洋文化纪录片《走向海洋》。
记者:《走向海洋》经历了怎样的摄制过程?
陈红:这部纪录片的拍摄制作前后经历了5年时间,先后18次修改撰稿,其间还经历了亲人的去世……拍摄的艰难是我始料未及的。海洋对中华民族来说,有着太深的情恨纠结和太多的苦难与辉煌,历史上帝国主义入侵的炮火大多是从海上打来的,对我国海域虎视眈耽者、叫嚣中国威胁论者至今都很嚣张。中华民族对海洋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如果没有600年前的郑和大航海,世界海洋进步和海洋文明的发展还不知要晚多少年。海洋权益更关乎国家未来,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刻不容缓。
片子的每一个环节都经过大家反反复复的打磨。比如,如何为这个气势恢宏的片子开篇,使其具有震撼力和吸引力?大伙儿反复思量,方案林林总总。最终,北极定格在我的视线中。北极冰川资源丰厚,一旦冰川融化,地球的海上航道将被改写,这是条被热议了上百年的黄金水道。开篇用小故事来体现大思想,从北极冰川海底发生的“钛合金国旗事件”开始,这个创意获得了创作团队上下一致赞同。经播出证明,这一开片视角的发现与确立,为全片的立意奠定了战略高度。
拍摄过程中也有许多非常感动人的经历。在丹东大东沟海岸的一个渔村进行访谈时,一位老船家主动给我们讲起黄海大战的故事。他的小孙女双手捧着一个很旧的茶叶筒到剧组,“听说叔叔阿姨要拍锈杆杆(当地人对沉船桅杆的称谓),这里面的硬币就送给你们吧!”5年中,境内6个组跑遍了大半个中国,远赴西沙、南沙进行拍摄,境外4个组沿着世界9大海洋强国巡回拍摄,前后采访专家学者共300余人,组织相关学术界专家50多人进行创作座谈。这些经历对于我们来说,都是终生值得珍藏的记忆。
片子完成后,后期制作进入审查阶段,经过了很多次认真修改。中央领导同志对《走向海洋》做出重要批示。中宣部及国家10多个部委的领导、专家共同为《走向海洋》出谋划策。在大家的努力下,中央电视台多套栏目相继播出了该片,一时间在社会上引起观片热潮,收视率节节攀升,网络热评热议如潮,DVD及同名图书畅销全国。功夫不负有心人,《走向海洋》精良的制作最终获得了良好的口碑。
记者:从主创人员的角度来看,《走向海洋》有哪些看点?
陈红:《走向海洋》共分为8集,即“海陆沉钩”、“海上明月”、“潮起潮落”、“仓惶海防”、“云帆初扬”、“长风大浪”、“走向大海”、“经略海洋”。
就像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原副总编徐海鹰所说,区别于其他海洋作品,《走向海洋》没有带观众去观览海洋生态奇观,而是力求在典籍的阅览中,引领人们沿着历史走廊,从地理发现、文化心理、经济生存的角度,诠释中华民族与海洋的关系,提供历史厚重、角度新颖、观点鲜明的海洋观。《走向海洋》还揭示了新中国海洋事业起步、发展与进步的种种秘闻轶事,展示了人民海军虽举步维艰却步步雄健的发展历程,使人不能不为领袖们的智慧胆识击掌叫绝,不能不为先驱者的献身勇气感怀动容。《走向海洋》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比如,片中提及各国争夺海上权益,强国维护海上霸权的现实状况,让人看得惊心动魄;数据调查反映出的某些情况令人扼腕长叹……
此外,我对音乐制作和解说也有严格的要求:旋律要让人过耳不忘,解说要进入人物情节。比如,在第四集《仓惶海防》的最后,在记述丁汝昌接到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劝降书这一段故事的时候,就要求配音进入此时此刻丁汝昌的内心世界,将那份回天无力的悲愤充分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