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易赔难”中国保险业的一道硬伤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22 13:06 来源: 中国经济网中国保险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5月20日,一则新闻媒体的报道,将中国内地知名保险公司——平安保险推向了风口浪尖。
根据央视的报道,平安保险在今年4月份拒绝一客户投保车损险,理由是“车龄8年以上”。有专家指出,这违反基本的保险原理和基本的公平道德。
第二天,中国平安针对媒体报道进行了调查并回复称:经核实,平安产险并无相关拒绝承保的规定。而据该公司目前统计,2011年至今,在平安投保了车损险且车龄在八年以上的车辆达二十五万台以上。
从危机公关的角度来看,中国平安处理得非常及时。但消费者似乎并不买账,纷纷在网上揭露保险业的诸多“黑幕”和违规行为。
事实上,中国保险业存在的问题由来已久。和过去相比,中国保险业的规则在逐渐完善,但在保险产品、理赔机制、售后服务方面,仍存在很大不足。
平安车险只是一个引子。平安保险出现的问题,其他保险公司同样存在。当消费者对某一行业的不满接近临界点时,必然需要找到一个发泄的出口,而平安保险只不过成了导火索。
中国保险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保险市场实现保费收入1.4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617.9亿元,同比增长18.5%。人身险保费收入9699.8亿元,同比增长6.8%。
但同时还要看到,中国保险业在高速发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2011年全年,保险监管部门共对926家次机构和1056人次实施了2768项次行政处罚,同期,仍有5家公司尝付能力不达标。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内地居民到香港购买保险的比例在逐年增加,而这一群体多为高端客户。来自香港的保险业资深士表示,香港寿险在投资回报、险种设计和理赔机制都优于内地保险公司,而且讲究诚信,这是吸引高端客户的最大卖点。
有数据显示,2009年,内地游客在香港购买的香港保单保费共计30亿港币,占同期香港保险个人业务新保单保费总额(463亿港元)的6.4%;2010年,内地访客的新造保单保费总额为44亿港元,占2010年全年度(588亿港元)的7.5%;2011年一季度,内地新造保费占2010年全年的38.6%。
和内地庞大的保费收入相比,香港市场吸纳的内地保费显然是杯水车薪。但这一背后,曝露出越来越多的高端客户对内地保险公司的不信任,这其实是更可怕的事情。
实际上,消费者到香港购买保险,无论是从产品设计还是理赔机制,消费者都将信任票投给了香港或其他海外保险公司。对这些消费者而言,内地保险公司缺少安全感、信任感和一种专业的服务精神。
内地保险公司,往往在理赔机制、售后服务方面,让消费者大伤脑筋。“买易赔难”是多数消费者对内地保险公司的一种评价。虽然这种评价多少有些主观色彩,但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保险公司在产品的售后服务方面存在极大的不足。
大多数情况下,消费者并不了解保险公司的具体条款。平安车险此役事件,属于典型的“不透明”,从而引发了市场普通对平安保险的高度关注。
“买易赔难”和不透明是中国保险业的一道硬伤。这一现象背后的另一层含义是,简单地将产品卖给消费者时代已经过时,消费者还需要更多完善的、可持续地售后服务,而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买卖关系。以寿险为例,消费者需要交纳少则15年甚至多则30年的交费期限。这一漫长的过程,他们更希望得到类似金融管家式的服务,这对保险公司来说,亦是一个新的挑战。
在金融产品创新方面,具有高出内地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增值保值功能,是吸引大量内地高端客户的另一要素。无法满足消费者对金融产品更高回报的要求,势必导致消费者寻找更具增值保值的产品。
不站在消费者层面考虑问题,拼命想上市,追求公司规模扩张和保费的增长,这似乎是目前中国保险公司的一个真实的现状。追求上市、规模扩张本无可非议,但前提是公司的增长应该有良好的信誉和口碑。一个行业的良性发展,一个公司的稳步扩张,一定会吸引大量的客户。
如果更多的高端客户,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递增,在海外市场购买保险,那么这个行业需要自我反思和诊断。
任何企业都存在问题,平安保险也不例外。与其堵不如疏,平安保险只是中国保险业的一个缩影,只有敢于直面问题,才能看到中国保险业的未来。
中国保险业从不缺钱,但缺的是一种创新精神,缺的是一种服务意识。完成了初级阶段建立行业规则和秩序的使命,中国保险业需要有走出去的勇气,需要看到窗外的山花烂漫,而这,需要中国保险业强大的创新力和自我革新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