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沙索煤制油项目十年未批 北京公司黯然歇业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23 02:46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何清
5月22日,有业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曾期望在中国煤化工领域大展宏图的南非沙索已决定退出,负责煤制油的沙索北京分公司将在6月底前结束,相关人员或被遣散,或调往上海分公司从事化工品贸易等业务。
南非是全球唯一将煤制油技术进行工业化应用的国家,沙索是其唯一的煤制油生产商。2002年沙索与神华宁煤集团谋求在宁夏建设百万吨级煤制油项目(简称宁煤项目)。然而经过十年的努力,“终未能获得国家发改委的路条,无奈之下,沙索只能退出”,上述业内人士称。
对此说法,沙索官方并未否认。“我们没有接到南非总部的通知,目前暂无法接受采访。”沙索北京总裁许海龙说。
事实上,在中国煤化工热潮中,最早介入的众多外资公司却均遭到冷遇,沙索已无奈退出,陶氏化学、道达尔等还在苦等中国政府对项目的审批。
“这一方面缘于外资进入中国市场时利益诉求太高,另一方面中国企业特别是央企们在掌握技术后,更愿意用本土优势独自享受祖宗留下的资源遗产。”上述业内人士称。
项目十年未批
据上述知情人士称,根据计划,6月初沙索正式向神华宁煤集团等合作对象发出通知,6月底前沙索北京分公司将正式歇业。
沙索北京分公司是沙索为宁煤项目而专门成立的机构,整个宁煤项目的总投资超过了80亿美元。根据最初设想,沙索北京分公司将代表沙索集团与神华宁煤集团共同成为宁煤项目的股东,持有整个宁煤项目中煤矿、煤制油和催化剂三大部分的外资股权。
然而由于发改委内部存在不同意见,合资的宁煤项目始终未能获得国家发改委的立项批复。无奈之下,2011年神华宁煤集团决定放弃沙索提供的间接煤制油生产技术,并开始筹划采纳由中科合成研发的、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炭间接液化技术(简称中科技术)。(见本报2011年7月5日《神宁煤制油变调 沙索面临出局风险》)
“当时(沙索与神华宁煤集团)的合资基础是外方提供技术设备,中方提供煤炭资源及其他项目必须条件,沙索的技术被放弃了,沙索又有什么理由呆在这个项目中呢?”上述知情人士说。
由此,沙索也只能无奈地退出这个投资巨大的项目,“北京公司就为了宁煤项目而设,项目不在了,它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他说:“沙索总部希望许海龙调回南非出任新的职务,而目前沙索北京分公司员工或被遣散,或调往上海分公司从事化工品贸易等业务。”
沙索北京分公司的撤销,意味着其在中国煤化工领域的退出,而其上海分公司是从事化工品贸易的机构,旗下主要的生产设施是位于南京化工园区的沙索(中国)化学有限公司。那是一家从事表面活性剂开发、生产和销售的专业厂家。
资料显示,沙索(中国)化学有限公司是沙索集团并购德国CONDEA公司时获得的遗产——1996年德国RWE-DEA集团与南京表面活性剂厂共同投资组建的南京康迪雅化学有限公司。2002年11月,南京康迪雅成为沙索烯烃和表面活性剂的全资子公司后,更命为沙索(中国)化学有限公司。
“这个项目规模小,完全无法与宁煤项目相提并论,相信很多北京分公司的员工都不愿去上海。听说他们现在都在寻找猎头,希望另攀高枝。”上述知情人士说。
外资齐遭冷遇
遭遇煤化工冷遇的并不仅是沙索,美国陶氏化学、法国道达尔集团等也都遭遇到冷遇。
“这些外资公司都是中国最早投身煤化工领域的企业——它们拥有成熟的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进入中国市场的目的是希望借此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有熟悉煤化工领域专家介绍说。
2006年陶氏化学与神华集团共同启动了陕西榆林煤化工项目,根据规划,该项目由神华集团、陶氏化学公司与陕西榆林三方合资合作,是当前世界最大的煤化工项目。据悉,该项目耗资可能高达100亿美元。
“根据规划,神华集团将提供煤炭资源、陶氏化学提供技术设备、三方共同投资,生产包括成品油在内的中国化工产品;这也是当时中国最早的煤化工项目之一。”有前陶氏化学员工回忆道。
然而,经过多年讨论,在几易可行性报告后,该项目却始终未能获得国家发改委的首肯,迟迟无法推进;2008年底陶氏化学遭遇“科陶危机”时,业内甚至传出消息,陶氏集团总部欲退出这个项目,抽取资金缓解陶氏当时遭遇的现金流压力,只是鉴于中国市场地位,陶氏集团总部才放弃了这个打算。
“我们还在积极等待国家发改委的审批,只是目前没有更多可以披露的进展。”陶氏中国区相关人士称。
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宁煤项目和陶氏陕西煤化工项目尚未启动建设时,神华集团独资的鄂尔多斯100万吨直接煤制油项目却已在2010年投产了。
类似的难题还有道达尔。
2010年它就在内蒙古与中方合作伙伴筹划产能达100万吨/年的煤化工项目,然而有道达尔人士称,目前该项目还在编制可行性报告,准备上报中国相关政府部门。
然而由于至今尚未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批复,投产期限将很可能不可避免的延后了,最初道达尔期望这个项目规划能在2018年前后正式投产。
“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中外双方都有原因。”上述煤化工领域专家指出。
他认为,2006年以前中方并不掌握煤制油技术,必须以国内的市场换取外方的技术,而沙索、陶氏等却未能把握机会,期望能借此获得更大的利益;2008年以后,以山西煤化所、中科合成等为主力的中国机构完成了煤制油技术的实验室实验,并取得成功,由此中方当然不愿再与外方分享利益。
“但中国技术并未进行工业化生产,它最多处于中试阶段,中国的政府和相关企业即变脸,在我们看来,实在是不合适的。”有外企高管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