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农信1%不良率的秘诀:九成客户是女性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25 01:35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洪偌馨
从带有NGO性质的扶贫组织,转型为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再到建立起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中国扶贫基金会小额信贷(下称“中和农信”)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微型金融”发展之路。
带有公益性质的中和农信服务着金融体系最末端的弱势群体,单笔贷款不足1万元,但却实现了连续6年盈利,并保持着不超过1%的低不良率。
在微型金融的“效益”与“公益”问题上,中和农信找到了自己的平衡点。
两者兼顾
“介于公益性和商业性之间。”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独家专访时,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中和农信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冬文如是描述如今的中和农信模式。
在他看来,就客户群体而言,中和农信与NGO组织类似。但从运行机制、管理模式以及公司治理结构上看,又完全是商业机构的运作。
“从NGO转型成为专业的小额信贷机构,是为了提高经营效率和运营能力,吸引更多的人才,建立更好的可持续模式。”刘冬文认为,如果没有一个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很难获得社会资金。
而另一方面,他指出,只有按照商业化的原则和市场化的机制来运作,才可以按照市场化的标准要求规范员工的行为。“只有保证了员工的职业化,才有机构的职业化。”
根据中和农信提供的最新数据,截至2012年4月30日,中和农信覆盖了全国13个省的53个县,其中大部分是国家级、省级贫困县。
截至今年4月末,中和农信贷款余额7亿多元,有效贷款农户114606户,30天以上风险贷款率仅为0.66%。
据了解,目前中和农信总盘子约为8亿元。其中,来自股东和投资基金的自有资金3亿元,从银行做的批发贷款达5亿元。
在管理模式上,中和农信采用的是“全国连锁”的方式,即总部在北京,负责分支机构的人员招聘、技术培训和监督管理。而在每个项目县建立一个专门的小额信贷分支机构。这样一来,基层的业务就相对单一化、标准化,只需要按照总部的统一规定和要求进行贷款的审核、发放和回收。
因地制宜
由于客户群体和业务范围的局限性,中和农信在贷款产品和风险控制设计上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刘冬文认为,合理的产品设计不仅可以帮助盈利,对于风险防控也至关重要。由于目标客户群体是特定的中低收入农户,所以传统信贷模式中要求有抵押、公务员担保等都不可行。同时,额度也不能太高。
据介绍,目前中和农信的最高贷款额度为5万元,但也仅限于南方相对较发达的地区,而北方贫困县地区的最高额度仅为1.2万元。整体来看,平均单笔贷款不到1万元。
另外,在还款环节,中和农信采取的是“整贷零还”而非传统的“整贷整还”。“因为农民的现金流是每个月都能收回一点,如果每个月都还一点款,相对风险也会小一些。”刘冬文表示。
由于北方和南方地区在社会、经济和文化上存在差异,在风控的设计方面也有所不同。北方地区主要采用的是“五户连保”模式,南方则以个贷居多。
刘冬文也指出,南方地区不宜采用“五户连保”的模式,一方面是当地居民的文化特性决定的,南方地区邻里间的关系相对疏远。而北方地区相对地广人少,邻里关系比较紧密。
另一方面,“五户连保”的资金需求应该是差不多的,否则大家承担的风险不平均,很难组合在一起。但南方地少人多,农村地区外出务工的人比较多,所以每户对资金的需求不同。
从数据上来看,中和农信似乎对女性更加青睐。截至2012年4月末,114606名有效客户中,女性客户比率占到91.93%。
刘冬文告诉本报记者,按照规定参与“五户连保”的连保人必须是自愿加入的已婚妇女,“这也是风控的重要一步”。
他进一步解释到,一方面这保证了妇女的知情权,因为在农村地区,男方贷款时不一定会告之女方,但女方要贷款一定会跟男方商量。
而另一方面,相比男性常常外出务工,女性更加稳定,这样更便于“监控”风险。万一出现还款问题,男性比女性外逃的可能性更大。
不仅是客户,中和农信在招收信贷员时也更倾向于女性。目前,女信贷员占总人数的4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