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山里孩子的“六一”节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25 12:59 来源: 新闻晚报

  □文丁昕芳 摄影李瞻

  5月22日,距离“六一”国际儿童节还有十天,在安徽省金寨县桃岭乡的高湾小学里,197个孩子们却提前感受到了过节的快乐,他们每个人都得到了真正的“六一”礼物——一个书包、一双运动鞋、一个水杯、一本书、一通与父母的电话和一顿爱心午餐。他们跳着,笑着,看上去和普通的孩子没什么不同,其实他们的父母都在城市务工;一群穿白T恤的人和他们一起打球、吃饭,看上去和那里的老师没什么不同,其实他们都是来自城市的志愿者。

  陪大别山留守儿童过一次“六一”儿童节,把来自上海的关爱带到大山里,正是此次“第二届新闻晚报3C公益行·走进大别山”的初衷。我们做到了。

  不该忽视的留守儿童

  上海可能是中国外来务工者最多的城市,在一栋栋气派豪华的高楼大厦背后,一砖一瓦都浸透着他们的汗水和青春。有多少务工者在城市辛苦劳作,就有多少孩子在农村孤独成长。当我们关心农民工在城市里生活是否得到保障的时候,也不该忽视他们留守在老家的那些孩子。

  每年做一次公益活动,是新闻晚报3C工作室一直坚持的“传统”。在去年为湖南涟源希望小学捐建一个电教室之后,今年我们希望能把爱心带给大山里的留守儿童。

  在确定行程之前,我们采访了多位在上海的外来务工者,他们朴实的话语让我们深受触动:一两年才能回家一次,孩子都是由爷爷奶奶带大,只能通过电话与孩子联系,对孩子感到非常愧疚,愿意倾其所有供孩子读大学。

  也许真正愧疚的应该是我们。

  能够为他们做些什么?

  定下公益活动的方向,接下来的问题却让我们思考更久——我们能够为留守儿童做些什么?也许他们并没有西部山区的孩子那么艰苦贫穷,也许他们最渴望的是见到自己的父母我们却无能为力。

  采访时一个务工者的话提醒了我们:“几乎没有陪孩子过过生日,更不用说“六一”儿童节。 ”是的,留守儿童最需要的无疑是关爱和重视。既然“六一”临近,我们不如去山里给孩子们过一个真正的儿童节,带去由父母工作的城市送来的礼物,让他们和城里的孩子一样满足和快乐,更希望他们为父母感到自豪。

  在上海的外来务工者,很多都是来自大别山区。在当地教育部门的协助下,留守儿童最为集中的金寨县桃岭乡高湾小学,成为我们此行的目的地。

  3C业界给予全力支持

  得知我们要前往大别山的消息后,来自上海3C业界的十几家企业都积极参与,有钱出钱,有物出物,给予了全力支持。在短短一周时间内,物资全部到位。书包、鞋子、水杯、书本、台灯、电脑、手机、体育器材、微波炉、电饭煲、太阳能手电筒……在办公室里推成了一座小山!还有很多热心的读者也特意把崭新的衣物和书籍送过来,让我们感动之余,更感受到所肩负传递爱心的责任。

  为了把这些物资安全及时地送抵高湾小学,我们决定全部亲手押车运送。

  700公里的爱心行动

  5月20日,是星期天。早晨六点半,天空还下着毛毛细雨,“第二届新闻晚报3C公益行·走进大别山”的两辆爱心车和8名爱心小组成员就出发了。在地图上,从上海到金寨县,就像从东向西画上一条水平线,这段线的距离是700公里。捐献的物资把一辆瑞风商务车塞得满满当当,我们只想赶快把它们送达,一路只啃着面包,喝着矿泉水,风雨兼程,终于在下午三点,就抵达了金寨县城。

  这是一座安静的小县城,却是全国赫赫有名的将军县。第二天一早,高湾小学的汪校长就来接我们进山,没想到从县城到小学还有那么远的山路要走,曲曲弯弯,让人的心都提到喉咙。汪校长告诉我们,这条路是2005年才修好,没修之前根本没法把车开进去。这里的村民每人平均才有5分地,年收入就两三千元,所以所有的青壮年几乎都在城市里打工,村里只有老人和孩子。同样令我们震惊的是另一个事实:这里的人都十分重视教育,孩子们学习也十分刻苦,桃林乡每年考上重点高中的人数占全县第二。“越是在外面打工的人,越是觉得知识更重要吧。 ”他还告诉我们,高湾小学197名学生里,58个孩子的父母双方都在外地打工,其余也都有一方出门在外——可以说,100%都是留守儿童。

  在山路上“盘旋”了近乎一个多小时之后,我们终于抵达了高湾小学,把物资完好无损地送达了。在简短和校方商讨了流程后,我们决定第二天给孩子们“过节”。

  走访白血病母亲的一家

  下午,我们走访了陈杰同学的家。陈杰的父母都在上海打工,十年来打工的钱都用来给家里盖房和给孩子看病,我们之前还特意采访过他们。没想到不幸的是,就在我们出发前,他的母亲却被查出患上急性白血病,急需几十万元的医疗费,对于这个贫困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得知我们要去他的家里,陈杰的父亲特别打电话叮嘱我们,不要把妈妈得病的消息告诉孩子,让他专心读书。

  在陈杰的外婆家,两位老人都年事已高,提到孩子的母亲就泪流不止。我们给他们带去了一些日用品,还送上2000元钱作为孩子的生活费。虽然杯水车薪,但我们会在未来尽最大努力去帮助这个家庭。

  终身难忘的儿童节

  5月23日,是个晴朗的好天气,我们清晨6点便整装出发,上山过“六一”。当我们把一箱一箱的物资搬到操场上,孩子们都欢呼起来。一人一个书包,男生是蓝色,女生是粉色;一人一双运动鞋,每人都有自己的尺码;一人一只水杯,再也不用和别人共用;三十个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获得了每人300元的助学金;品学兼优的同学获得了笔记本电脑的鼓励;各种各样的体育器材马上就在操场上使用起来,还有数百本书籍让他们尽情翻阅……

  在分发完礼物,我们还带来了专业的摄影器材,把一间教室改造成了简单的摄影棚,给每个孩子都拍了一张肖像照。孩子们腼腆地在照相机前露出笑容,再雀跃着跑出去,守在门外不肯走。

  还有很多孩子涌到办公室,用我们赠送的手机和电话卡给父母打电话。 “爸爸,上海的叔叔阿姨来看我们了,带来好多礼物! ”这是他们都先说到的第一句话。虽然只是唠唠家常,这些孩子也十分兴奋。

  前一天我们打听到,这里的孩子每天中午只吃两个馒头,就决心请全校吃一顿肉包子,197个学生,我们订了900个包子,仅花费540元钱。午餐时间一到,热腾腾的包子出锅了,孩子们把一箱一箱的包子抬到教室,围成一圈吃起来,就像过年那么高兴。

  这也许是他们终身难忘的儿童节。

  爸爸妈妈我们好想你

  吃完午饭,我们有的陪孩子打乒乓、玩跳绳,有的给孩子讲故事,看视频。笔者在操场上和孩子们聊了一会儿天。

  “你们的父母都在哪里啊?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在上海!在北京!在苏州!在菏泽……

  “那你们长大想做什么? ”

  “我想做老师,因为我天天和老师在一起! ”“我想去开船,因为我爸爸就是开船的! ”“我想去上海,因为我爸爸妈妈都在上海! ”

  “你们想自己的爸爸妈妈吗? ”

  “想——!! ”孩子的喊声在操场上传出很远很远。

  直到我们踏上归程,这个声音还回荡在我们的心里。

  我们还应该做得更多

  顺利地结束了大别山之行。我们却并没有感觉到这次公益活动已经结束。我们还要去医院看望陈杰的妈妈,再献上我们的一分爱心;我们还承诺每个月都给赠送的手机充电话费,让每个孩子都能随时和父母通话;我们还希望可以在暑假时带孩子们来上海看看,看看他们父母奉献的这个城市。

  我们要做的还有太多太多。因为这些孩子是外来务工者的希望,是支撑他们在这里工作的勇气和动力;因为这个城市是属于每一个建设者的,无论是坐在办公室里,还是站在脚手架上,他们的孩子应该得到这个社会更多的尊重和关心。我们希望用这次小小的行动,让更多人看到大山那边的孩子——他们正在渴望长大,渴望走出大山,渴望与自己的父母站在一起。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