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股市振兴之道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26 01:08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扬韬

  [ 就目前情况看,中国股市的大蓝筹不缺投资价值,缺的是活跃度。怎样让它们活起来呢?香港的备兑权证模式值得借鉴 ]

  中国股市的低迷已经成为金融市场的奇观:2011年,中国GDP总量超过47万亿元,比2001年的10.8万亿增长330%,但上证指数收盘只有2200点,比2001年的1645点勉强上涨33%。这意味着经济的增速10倍于股市的涨幅。显然,不是股市出了问题,就是经济出了问题。最近一轮股市牛市启动于2005年6月,今天与那时候相比,股市的涨幅有150%,看起来还是不错的,但如果对比股市的其他指标,更能显示出股市的低迷:从2005年6月到2012年3月,中国股市上市的总股本从0.75万亿股增长到3.66万亿股,增长4倍;总市值从3.16万亿元增长到22.47万亿元,增长6倍;流通市值从1万亿元猛增到17万亿元,增长16倍;股票日均成交量从140亿元增长到1750亿元,增长11倍——几乎所有指标的增速都远高于股市的涨幅。

  为什么中国股市涨不动呢?上述数字也许是一个注解:股票的供应持续不断,但资金的供应却是有限的(总市值增长6倍,流通市值增长16倍)。从央行数据看,2006年1月,股市的保证金余额有1619亿元,随着股市节节走高,2007年10月,股市峰值时刻,股市的保证金余额高达2.3万亿元。资金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推动了股市的上涨。从那以后,这个数字再也没有被超越,2012年3月,该数字只有2.04万亿元。资金跟不上,股市要涨,谈何容易!

  所以,尽管今年以来有关当局不断释放各种利好,意图刺激股市振兴,但取得的效果却不能令人满意。今年行情已经走了五个多月,股市指数却始终围绕2300点上下各7%的水平波动,绝大多数股票不死不活,成交低迷,投资者信心日渐丧失。那么,还有没有办法能让股市重新活跃起来呢?

  只要用心,办法总比困难多。要让股市好起来,就得让资金供给大于股票供给。要想让各路资金进入股市,最重要的不是投资价值高低,而是赚钱效应。若论投资价值,中国的银行股堪称全球最有价值的股票,且不说多数大银行的动态市盈率已经降低到5倍,有的银行股价格甚至接近于其净资产值了——而此时,全球其他市场的银行股往往以净资产值2倍以上的价格在交易。为什么投资者对银行股敬而远之?除了说不清道不明的前景外,最主要的就是银行股宛如死水,最多起微澜,很难兴波涛,几年来,在银行股上赚钱的人寥寥无几,大家对它们失望乃至于绝望了。所以,无论表面的投资价值多么高,银行股就是缺乏追捧者。

  其实最近两年,有一类机构还是在不断买银行股的,那就是保险公司的资金。统计数据也显示,过去三年,公募基金对于金融板块一直处于低配状态,但最近开始回升。2009年中期,全部公募基金持有的金融股高于标准资产配置7.13个百分点,随后开始下滑,到2010年第三季度,极限达到低于标准配置12.3个百分点。2010年四季度回升了2个点。2011年前两季度继续回升,三四季度回落到-8.5%,2012年一季度回升到-7.07%。这个比例已经是过去3年最高的了。随着公募基金和保险资金不断买入,银行股的股价也摆脱了低位,一度出现了两到三成的涨幅,赚钱效应即将产生。不过,好景不长,今年一季度后,一些机构获利回吐,银行股很快将涨幅的一半跌回去,市场再次陷入僵局。

  权重最大的金融板块萎靡不振,是市场疲软的主因。要让它们活跃起来,需要的资金量是巨大的。我们看到,最近两个月,证监会等部门在引资方面有了一些动作,包括扩大QFII额度、引入RQFII、发行沪深300ETF、探讨社保资金入市等等。这些做法都没问题,但有问题的是如果机构的操作手法没有实质改观,只怕引进更多机构只会让一些大盘股变成僵尸,天天涨跌有限,只能陪小盘股看戏。

  小盘股活跃是最近几年的市场特征之一。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个人投资者日益壮大,一批短线炒家在牛市中赚到大钱,在熊市中保住了胜利果实,市场一旦回暖就重新超短线冲击小盘股。比如,今年以来虽然股票平均涨幅不到9%,但涨幅超过90%的股票却有14只,这些股票启动前又有9只股票市值低于20亿元,最少的流通市值只有3亿元。显然,小盘股上涨,需要的资金少,一些大户就可以完成。相比那些动辄千亿元市值的金融股,小盘股更活跃也就可以理解了——但有一点不得不指出,大户们恶炒过的小盘股,长期看是零和游戏,最终总是有一些人被套牢。

  为什么大户们不去猛炒银行股?为什么甚至保险和基金也热衷于炒作小盘股?还是赚钱效应,在哪个板块能持续赚到钱,大家就会持续去这个板块淘金。这也就是行为金融学上说的“路径依赖”。大家都习惯了小盘股赚钱,也习惯了大盘股不赚钱,于是便恶性循环。

  所以,要让大盘股也活跃,必须制造一点赚钱效应出来。就目前情况看,中国股市的大蓝筹不缺投资价值,缺的是活跃度。如果不采取其他措施,仅仅引进机构投资者,这些股票还是活不起来。怎样让它们活起来呢?香港的备兑权证模式值得借鉴。香港的主板市场股票还没有内地股市多(香港主板1360只股票,内地合计2375只),但其备兑权证却超过4000只,虽然多数权证交易不活跃,但每日成交逾千万的也有300多只。更重要的是,所有成交活跃的权证都是与蓝筹股相关的,权证的活跃可以反过来带动正股的活跃。

  遗憾的是,内地市场的权证已经销声匿迹了。据说其中一个要消灭权证的原因是投机过度。可是,19年前,中国股市的配股权证交易就曾经非常活跃,涨跌幅度极大,投资者也能欣然承受。而今,这个品种竟然消失了。这种做法,反映了内地市场监管的一个误区:总是以为投机者是坏人,处处进行遏制和限制,而不是让投机者自由发展。好比曾被强制关闭的国债期货交易一样,如果当时不是关闭而是完善制度,焉知中国的金融期货期权市场今日不是世界前茅?而今,关闭17年的国债期货即将重新出炉,流行市场19年的权证交易却又消失了。

  不只如此,上周,证监会的投资者保护局表示,T+0交易也在研究,但目前时机还不成熟,这也是一个让人诧异的理由。众所周知,中国股市22年前开市的时候,就是T+0交易,迄今为止,全世界所有股市的股票交易也都是T+0,即当日买进的股票可以当日卖出。有些市场结算体系跟不上股票交易的频率,所以实施T+3结算,但不影响交易的节奏。怎么能说中国股市目前T+0时机还不成熟呢?16年前,股票交易从T+0被强制改为T+1,当时的理由是投机过度,可如果按照这个思路来看,期货市场岂不是更应该T+1?因为它的投机更过度!今天,股指期货可以T+0了,对应的标的股票却只能T+1,给市场增添了莫名的束缚,市场又怎么可能活跃得起来呢!

  此外,我们从两家交易所对新股的限制、对炒家的限制也能看出来,监管的思路可谓南辕北辙。股市中有一批活跃的炒家本来是好事,交易所应该降低交易费率、提供极大便利,让他们持续交易才是。这一方面有利于市场活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会员收取更多佣金和服务费。境外市场这几年流行高频交易,正是得益于交易税费的不断降低和对投机者的保护。而我们呢?投机者买新股,轻者被打电话警告,重者暂停其账户交易权利,更严重的追究刑责,直接将投机者列入了监管的对立面。交易所不得不每日出台重点监管股票名单,疲于奔命的监管,却无法从根本上扭转股市的弱态。如果换一个思路想想呢?既然市场有这么多热衷于超短线交易的投机者,干脆给他们1000个权证品种任其自得其乐又能拉动蓝筹股活跃,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要振兴市场,首要的不是闭门造车,以为市场应该是什么样子,以为投资者需要的是什么,而应该顺应市场规律,满足市场投资者的各种需求。说白了,是放下身段,为投资者和投机者服务,让投机者和投资者都有赚钱效应,市场才会活跃起来。而这,需要转变监管思维,需要放下权力管制的枷锁、还市场以自由发展的空间。这种权力的下放应该是空前的,用郭主席的话来说,新股发行不要审批制行不行?如果有了这种思路,市场又怎会始终低迷呢?

  (作者为职业投资者,经济学博士)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