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恪守稳增长的底线正视乃至敬畏经济周期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26 01:09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艾经纬

  近来,关于政策宽松的呼吁不绝于耳,诸如“两万亿投资”等小道消息满天飞,甚至有投行经济学家将温总理近期调研期间所言的“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视为新一轮经济刺激即将展开的号角。

  金融市场上,做多是投资者的本能,反映在经济政策态度上,希望宽松便成为自然。总而言之,市场上的大部分人骨子里都是所谓的凯恩斯主义者。

  经济下行之时,固然需要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但这显然不是宽松这般简单。

  出现政策宽松的呼吁,缘于近期一系列经济数据的走低。5月24日汇丰发布5月中国制造业PMI预览值为48.7,再次拐头向下。而先前汇丰PMI和统计局PMI已经连续5个月回升。

  4月进出口数据出现超预期回落,4月金融机构外汇占款今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此外,4月银行代客结售汇为逆差37亿美元,同期的远期结售汇签约也出现18亿美元的净售汇,均为今年以来首次出现。

  从上述的制造业、进出口、外汇占款等数据来看,经济复苏势头确实有所减缓。但是,这是不是就意味着经济复苏中止呢?

  很难说,判断经济拐点需要更多的时间。从过往的经济经验来看,在经济拐点时,宏观经济指标的环比数据通常领先同比数据,投资数据领先3~4个月,消费数据两者同步,进口数据领先2~6个月;工业增加值环比领先同比3~6个月。

  让我们再考虑更坏的情形,即是经济复苏确实夭折了。那么,这一定需要诸如“两万亿投资”之类的经济刺激吗? 未必!

  头疼可以发烧,更重的病患也可以发烧,但内因不同的表面发烧症状可以用相同的药吗?显然是不可以的。

  2008年年末,“四万亿投资”启动,当时正值美国次贷危机处于高潮,国内货币政策已经紧缩一段时间,企业信贷紧张。

  目前的形势则是大为不同,全球都处在经济衰退中,进而触发“资产负债表衰退”(此前长期宽松的信贷环境,导致政府和私人部门过度举债,进入经济衰退后,两部门通过削减支出来降低债务,导致总需求量减少、产能过剩并引发通货紧缩压力),国内货币政策已经处于宽松态势,企业信贷也不如2008年那会儿紧张。

  更重要的是,2012年以来的信贷数据起伏颇大,开年前两月信贷低迷,但一季度末竟然超出预期,到了4月再度下滑,据报道截至5月20日,5月四大行新增人民币贷款仅340亿元。

  今年以来信贷数据的下滑,以及一季度末数据的昙花一现,大致可以说明,一是3月底信贷猛增是存在“水分”的,譬如应付季度考核而产生的“关系贷”;二是从中长期贷款少而短期多的情形来看,不少企业可能在主动收缩或放缓扩张,如4月6818亿元的新增信贷中三分之一是票据贴现一类的短期贷款,甚至一些银行出现中小企业集中提前还贷的情况;三是银行或许存在惜贷行为。

  信贷数据还说明了什么?说明中国同欧美发达国家一样,也处在“资产负债表衰退”中。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经济面临“资产负债表衰退”,宽松的货币政策有效吗?

  货币政策最宽松的莫过于零利率,但1930年代大萧条的经验和日本1990年代的经验说明,货币政策对于遏制通货膨胀或经济过热有效,对于遏制通货收缩或经济衰退却无能为力或至少是收效甚微。

  那么刺激性的财政政策呢?

  三年多过去了,2008年年末那次“四万亿投资”的后遗症早已暴露无遗。

  2011年年中,央行和审计署相继披露地方融资平台债务规模,截至2010年底,中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超过10万亿元,其中较大部分即来自于“四万亿投资”。

  高规模的债务水平会不会引爆中国的经济危机,我们只能祈求运气了。所以不可重蹈覆辙。

  总而言之,面对下行的经济周期,我们更多地需要正视,乃至敬畏。实体经济的下滑,说明现有的生产结构、要素整合方式已经不足以支撑高速发展了。从这一点上来说,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放弃2005年以来的“保八”底线而调降至7.5%,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接下来的就是,正视乃至敬畏经济周期,恪守“稳增长”的底线,着力于经济结构调整,而不是再滑向保增长。

  (作者为本报编辑,微博(http://weibo.com):http://weibo.com/aijingwei)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