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景还是幻象 公募基金浮动费率大辩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26 01:34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每经记者 李新江 发自北京
改革切不可人云亦云。浮动费率之所以引发行业热议,是因为之前的固定费率制度已经适用长达14年,而且在海外共同基金中,普遍也实行固定费率制度。浮动费率到底好不好?业界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质疑方
一、在引入海外基金管理经验的过程中,对冲基金为应用浮动费率较为广泛的基金,A股市场的公募基金实际上类似于海外的共同基金,贸然引入对冲基金惯用的制度,是否适用于公募基金?
二、从市场数据来看,浮动费率反而增加了管理费,给了基民更大的负担。根据银河基金研究中心的数据,按照基金当年业绩为负收益时,下调30%的水平收取下一年度管理费,反之按上调30%的水平收取下一年度管理费的原则,对2005年到2011年的管理费进行了计算,并且与现有固定模式进行比较。测算大致结果为2011年基金管理费收入是298.59亿元对283.58亿元,从2005年到2011年为1737.6亿元对1530.95亿元。
三、要求利益捆绑,主要是因为有罪推定。人们认为如果利益不捆绑,就难以调动基金公司的工作热情。但目前基金公司的持续营销主要依赖业绩,尤其是长期业绩与口碑的积累,对于基金公司已经存在隐性的利益激励,是否还需要更多的利益激励和惩罚进行捆绑?
四、近年来黑马基金频频出现,这些黑马基金短期辉煌之后,吸引大量资金进入,次年业绩变脸,套牢不少投资人。如果根据前一个会计结算期的业绩决定后期的管理费水平,岂不是更严重的套牢这部分投资人?
五、基金经理激励与惩罚并不缺失,目前大部分基金公司为基金经理设置了非常严苛的考核标准,部分基金甚至实行末位淘汰制。一旦基金经理的赚钱能力和基金公司的收入水平挂钩,基金公司考核压力加大,可能会造成基金经理压力增加,是否会增加基金经理离职情况?
赞成方
一、对冲基金等私募基金近十年来蓬勃发展,证明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浮动费率没有“姓私姓公”的出生论,只要是好的制度就可以借鉴。
二、管理费增加的背后是收入分化,是资源向绩优基金集中的过程。相对好的基金管理人获得更多回报,有助于促进相对差的管理人从完善公司治理,夯实投研实力等各个方面增强自身实力。
三、业主和代理人的信息不对称,以及代理人的道德风险,是资产管理业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浮动管理费制度,是对基民 “用脚投票”机制的完善。
四、从美国公募基金经验来看,投资业绩与基准应在一段预设的期间进行比较,一般为三年。短期业绩波动不应该导致管理费的大幅波动,这将助长管理人的短期冒险行为。
五、人才流动优胜劣汰。实际上,如果基金经理离职后去私募,同样也会面对浮动费率制度。
除了上面这些业界争论焦点以外,浮动管理费在实施中的细节问题仍然很多。例如,业绩比较基准如何合理、有效的制定?基金公司是否会选择一个较低的业绩比较基准?如果管理层统一规定一种或一类比较基准,那是否又会抹杀基金多样化的投资策略,导致基金严重的同质化?
也许,更为稳妥的方式是摸着石头过河,先试点,再推广。幸运的是,大成、博时基金已经做了吃螃蟹的人;上海基金公司也将上报一只浮动费率基金;管理层也鼓励基金公司摸索,而非强制实行。
其实,浮动管理费仅仅是基金改革的一个方面。管理层正在研究的基金经理持基,管理层股权激励等制度,正在从多方面保护基民利益,同时促进行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