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市敲响海外免费上市警钟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26 01:53 来源: 中国经营报
屈丽丽
对于当年通过反向收购方式轻松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来说,当年的“免费午餐”正在为其带来惨痛的教训。
在这些公司的历史记忆中,可能永远都不会忘记当年的那份激动。
不需要盈利记录,不需要等待太长的时间,甚至不用审批,也不用支付太多前期费用(财务顾问公司可以要求你以上市后的股权作为服务对价)就可以轻松登陆美国资本市场,换取在国内的“洋名声”,并为地方政府的官员挣来“业绩”,更重要的是,可以募集回数千万甚至上亿的美元。
这样的好事儿,对于中国公司来说,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在众多中介机构的“忽悠”之下,成百上千的公司踏上了赴美“淘宝”的征程。
仅仅五六年间,大量中国公司赴美上市。然而上市之后的这些公司忽然发现:上市过程中的标准或成本虽然比国内A股或香港股市要低,但上市后的合规成本却是一笔高昂的费用。
随着持有公司股票的中介机构在公司上市6个月内纷纷抛售离开,公司股价开始下跌,甚至一蹶不振,交易量惨淡。大量在美上市公司不但没有实现期待中的上市收益,还要承担高昂的披露与合规成本。这些成本每年不但不会减少,随着美国金融改革及对证券监管趋向严格,合规成本还在呈现上升的趋势。
这还不算,更充满打击色彩的是,从2007年开始,有关中概股的丑闻就不断被掀出来。在经历过2008年金融危机的短暂“休息”之后,中概股风波在2010~2011年达致了高潮。数十家公司牵涉到诉讼旋涡,几乎所有中国在美上市公司股价应声下跌。
瑞格律师事务所律师Paul告诉记者:“从2002年第一起集体诉讼发生以来,市场上观察到的针对中国公司的诉讼越来越多,到2011年的数字,针对中国公司的集团诉讼已经占到所有诉讼案子的18%。”
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而一旦涉诉,企业的赔偿就不会是一个小的数字,以2011年的股东律师费来计算,平均每个案件的费用就是1200万美元,这还不包括其他的额外支付。
就像报道中所提及的,小的交易量,估值差异,合规成本,大量诉讼风险正在让这些当年雄心勃勃的“腕儿”公司离开美国市场,重新寻找回归本土上市的路径。
然而,接踵而至的却是退市过程所隐含的大量的诉讼风险,退市需要进行的融资以及公司重组,这同样都需要付出成本和代价。需要提醒的是,正转向退市产业链寻求业务的中介机构们虽然能帮助企业实现目标,但却并不是“活雷锋”,他们同样需要企业支付费用。
所以,在一“上”一“退”,以及再次谋求上市过程中,企业自己心里一定最清楚得失之间的那个账本,当然,当年在美上市之后遛号的企业主不算,那些仅仅希望在其中博名的企业也不算。
成功退市尚可,如果不能退市,或者被美国SEC勒令退市,并追究相关董事高管人员的责任(有时会是刑事责任)的话,这笔损失恐怕不是重新上市能够弥补的,甚至根本就没有了重新上市的机会。
所以,赴美上市潮也好,退市潮也好,企业还必须从企业自身的角度出发进行考量,不要跟从“一窝风”,更不要有占便宜的心理。
就像美国律师所指出的,“遭受诉讼的中国公司有两类,一类确实有比较严重的财务报表问题,另一类公司其实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只是因为股价下跌得比较多,可能也遭受了诉讼。”
同时,并不是所有在美上市的公司都有问题,有很多公司在美上市很多年了,从来就没有遭遇诉讼,有些公司因为中概股问题股价下跌,但公司本身的资质依然尚好。
由此,对于秉持长远利益的企业经营者来说,一时的“免费午餐”并不重要,一时的“得失”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真的合规了,美国资本市场是否真的适合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