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片已死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26 08:03 来源: 华夏时报叶匡政(诗人、文化学者)
刘欢喜欢过闲云野鹤的日子,媒体近年对他的曝光也不多。《甄嬛传》热播后,才发现这部剧的音乐主创原来是刘欢。看来刘欢宝刀未老,没用一个月就创作了几十条音乐和7首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刘欢称,“唱片快成笑话了。创作者费了这么大劲,正版唱片就卖几千张。”像《甄嬛传》影响这么大的电视剧,原声大碟也就首发3000张,刘欢说,“这就是正版唱片的销量。”
针对“唱片已死”和音乐人的生存,刘欢说,“现在做音乐是要投入的,乐手、录音棚是要付钱的,你把他们都榨干了,他们怎么弄呀。现在不是积极性的问题,是生存问题。过去说出唱片是赔本赚吆喝,现在连声都听不到了。”
“唱片已死”已不是什么新闻,前些年宋柯就喊过一次,后来宋柯去开烤鸭店,更是把唱片业的衰落用一个决绝的改行姿态表达了出来。乐迷只要想想自己多久没进音像店了,就会感知到唱片业的现状。如今刘欢的“唱片成笑话”的说法,只会让更多民众关注到唱片业的这个现实。
唱片业衰落的原因很多,数字下载、电视选秀、盗版泛滥、版权意识缺失、音乐原创能力弱、包括各类商业潜规则,都在使中国唱片业一步步走向深渊。
应当说,中国唱片业的衰落,只靠唱片公司的改变,已很难扭转颓势。过去唱片公司主要的投资,是对音乐的投资,如发现、培养、包装和推广艺人。虽说唱片公司投资的艺人中,只有少数人能获得商业上的成功,但正是这少数明星的唱片与演艺收入,支撑着这个庞大的产业。然而,目前这种行业链,却被完全破坏了,电视台、电信企业、网站似乎都有了造星能力,在这种音乐话语权被分散的情况下,唱片公司过去的商业模式显然已经死亡。音乐市场从行业链变成了“多通道”盈利模式,艺人可出CD,可在网上或手机上销售音乐,可有现场演唱收入,甚至有一些衍生产品如玩具、书籍、T恤及卡拉OK收入。唱片公司只能到不同的通道去收钱,但这些与直接的卖碟变现不同,都依赖于严格的版权保护环境,一旦版权保护意识薄弱,这些收益都成了唱片公司的“空中楼阁”。
而这种状况最终影响的是音乐人的原创力,当音乐人生存都变得困难时,专注投入音乐创作的人也会越来越少,原创力只会越来越弱,中国音乐界目前已经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无论是与西方的音乐产业化比,还是与他们的版权意识比,中国的唱片业都更像一个儿童,但这个儿童却遇到它的发育瓶颈期。一方面,网络和手机使音乐变得无处不在,变成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大量的唱片公司和音乐人却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这样的生态只会让中国音乐最后成长为一个音乐侏儒。
这就需要所有与音乐有关的经营企业改变理念,如果不保障音乐人的生存与权益,最终损害的是与音乐相关的这些企业的整体利益。当人们发现创作新音乐变得越来越容易,但却发现这些音乐与中国无关,到那时就追悔莫及。
改变这种状态已变得越来越迫切,需要知名音乐人的共同努力,因为他们拯救的不只是自己的未来,也是后代的音乐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