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孔老师”被逐始末(右头条)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28 02:19 来源: 国际金融报

  本报记者 王丽颖

  孔子学院事件原本只是个“技术性小问题”,却被炒作成沸沸扬扬的“政治大问题”,从侧面反映出,中美关系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容易被误解,被放大

  在美国存在了8年,孔子学院的合法性近期受到了美国部分政治势力的质疑。这场由“强制离境”到“不需认证”的闹剧让中美两国媒体自始至终都一头雾水。5月17日,先是美国国务院发布“孔子学院必须在美进行资质认证、部分孔子学院教师将限期于6月30日前离境”的公文,随后引发了中美各界的强烈质疑。短短一周时间,美国国务院又改了口风,5月25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纽兰表示,上次的公告“草率而不完整”,现在已决心改正。重新修订的公告不仅澄清孔子学院合法性,还撤销了此前强制教师离境的命令。

  “找茬”无政治因素?

  文化交流何错之有?当孔子学院合法性遭到质疑时,很多人顺其自然地将其与“政治摩擦”相联系,认为这是美国故意“找茬”,是美对华强硬政策的一种体现,因为“中国问题”是美总统大选的一个关键因素,对华态度强硬是政客们转移国内矛盾最为方便的手段。

  在5月17日的“错误公告”中,美国务院刁难的两个点是,其一,孔子学院必须在美国进行资质认证后才能给中学以上机构安排中文课程。其二,持有J-1交流访问类签证的教授、交流学者不允许在公立和私立中小学进行教学。这两项质疑出现后,一些与孔子学院有课程合作的美国学校也着急了,对他们来说,强制遣送任课老师回国就意味着学校课程被迫中断。

  矛盾的焦点落在了J-1签证问题上,美国的J-1签证有不同种类,其中一种是签发给在高校学习研究的教授和交流学者,另一类是签发给在中小学任教的外国教师签证,而在实际操作中,美方发现在中小学任教、应持有“教师”类签证的孔子学院教师却持有“交流访问”类签证。最终,美国将这场闹剧归类为“签证误解”,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纽兰解释称,美方对中美人文交流的重视,认为这是一个“技术和程序性”问题,决不是针对孔子学院,也绝不带有“政治因素”在里面。

  “闹剧”原因是个谜

  误解澄清了,但质疑的声音并未平息。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崔新生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事件充其量是个闹剧,依照中美两国的经贸关系,孔子学院如此细小的问题绝对上升不到政治高度。当美国第一份公告出现时,各方的声音很杂乱,几乎让人“难辨真假”,找不出幕后黑手。崔新生表示,“我认为这是某种势力起作用的结果。美国是一个各方势力均衡的政治体系,在某一时期,某股政治势力在博弈中会略有优势,就会挑起一些事端。从目前美国解决这一问题的态度看,估计很难找出真正的原因,只能称其为闹剧。”

  不到一周的时间,美国国务院就纠正了这一技术性错误。国家汉办主任许琳认为,美方的最新澄清公告表明,美国联邦政府对孔子学院官方认可,从整个事件的过程来看,中美人文交流还要加强,美国的汉语热,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许琳表示,17日美国的公告发布后,美国各大学校长、学区负责人、老师和学生们都表示强烈反对,可见,孔子学院和汉语教学在美广受欢迎。“孔子学院是新生事物,从诞生到现在只有8年时间,在运作中难免有不完善的地方。我们容忍各方面有不同意见,但绝不容忍对感情的伤害。17日公告伤害了两国人民的感情,但是纠正得很快。今后摩擦很可能还会有。”许琳说。

  小问题大教训

  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教育处公使衔参赞方茂田表示,中美关系绝无小事可言,任何小问题都有可能会引发轩然大波,双方在遇到问题时必须多沟通、多协调。在两国经贸关系合作紧密的背景下,应该加大文化领域的交流,以避免类似的闹剧发生。

  偶然的背后有必然。据统计,孔子学院已在106个国家350多个教育机构落户,中小学孔子课堂有500多个,而自2004年以来,美国已有81所孔子学院和300多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其中127个为孔子学院下设的课堂。同样是在世界范围内积极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机构,为什么德国的“歌德学院”、法国的“法语联盟”、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学院”没有遭遇到类似孔子学院此次的认证乌龙事件?专家表示,美国方面必须要澄清,类似的文化机构到底是否需要相关认证?应该向什么机构认证?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以解决,类似的闹剧今后还可能会发生。这次美国可以将其归类于“草率”决定,那么下次难保不会成为一场外交事件的借口。

分享更多
字体:

上一篇:话说财经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