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国纺织服装业需要高精尖人才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28 13:13 来源: 中国经济网

  遵循和贯彻“加强基础、因材施教、自主发展、分层次培养”的改革思路,进一步完善了知识、能力、素质俱佳的“厚基础、宽口径、重交叉、有深度”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

  “我们就是要培养未来纺织行业的领导者。”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院长、旅美18年的邱夷平向我们强烈地传达了一个信号——东华大学的纺织学院不仅要培养高素质的纺织人才,更要培养未来中国纺织业在世界拥有话语权的领导者。

  在走访东华大学“纺织之光”教育教学成果奖的时候,纺织学院“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分层次培养高素质纺织专业人才的改革与实践”让我们眼前一亮,在各行各业的发展都以重视人才为前提的今天,东华大学纺织学院站在另一个高度,明确了分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纺织学院院长邱夷平、副院长郭建生用近年来取得的教学成果充满信心地告诉业内,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上已经初见成效。

  尝试精英培养模式

  记者:分层次培养高素质纺织专业人才的模式主要遵循哪些原则,做了哪些有益的探索?

  邱夷平:纺织学院在学生选拔、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改革、导师制、增强素质教育、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上下了大工夫,我们倡导研究型学习和问题引导型的学习方法,在扩展国际视野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探索与实践。

  具体的过程包括:探索实践科学合理的实验班选拔方式;全面进行了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采取准研究生式的培养,学生会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充实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国际交流,培养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和国际视野。

  记者:分层次教学主要解决了哪些教学问题?

  郭建生:首先,因材施教可以极大限度地调动优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优秀学生朝着能发挥自己优势的方向发展,让优秀人才更快更好地成长。

  其次,实验班采用精英培养模式,按照通识、大类、专业(方向)课程三位一体的指导思想设立课程体系,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重交叉、有深度的原则和特点。

  最后,突出基础、能力、素质三要素的全面培养,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多方面造就基础好、能力强、素质高的一流纺织本科毕业生。

  记者:实验班学生是如何进行选拔的?是否有一定的流动机制?

  郭建生:我们在2008年招收了第一届“纺织实验班”,在2008级“纺织实验班”组班选拔时,学院是采取当年全院按大类招生入校的新生中高考成绩较好者自愿报名、通过数学、外语考试和面试,择优录取的方式,经过严格的笔试和面试选拔,选拔确定了36人进入2008级实验班。

  根据2008级实验班运行1年的情况总结,我们在2009级、2010级“纺织实验班”选拔时采取了参考高考成绩、主要根据第一学期平均学分绩点和面试成绩选拔的方式,使真正素质优秀和适应高校学习环境的学生被选拔进来。

  同时,实验班实行“动态平衡进出入制”。第一二学年,每学年结束,学院的其他优秀学生根据成绩并经面试后可进入实验班学习,而不适应实验班教学模式的学生也可选择自由离开。每学年结束,根据实验班的具体情况实行淘汰制。

  重综合素质培养

  记者:这项教学成果在对学生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中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邱夷平:按照通识、大类、专业(方向)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我们注重在分层次培养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兴趣,加强学生外语、计算机、工程技术等基本能力的训练,通过丰富的文学、艺术类课程和社团活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同时,集多学科优势,在课堂教学之外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研究课题、工程设计题目以及实习实践、海外交流等机会,全面培养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习惯和意识。

  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包括:在选修课方面,增加文学、艺术修养及礼仪类课程;加强科研方法训练,增加创新方法论和文献检索类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中,除必修课程外,设立材料类、化学类和机电类等学科基础拓展课程模块,学生可根据兴趣自行选择;增加“做中学”、“练中学”和科研等自主学习时间,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应用知识能力和科研能力;强化专业外语;增加适量的由外教授课的国外相关院校的专业课程,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加经济学和财务管理类课程,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经济管理能力等9个特点。

  记者:实验班从本科开始就实行了导师制,这种准研究生式的培养收到了哪些成效?

  郭建生:实验班的导师制使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可以得到资深教授组成的学生学习指导小组的全程指导。四个学生配备一个教授导师,导师由学院聘任。要求学生4人自由组合成一个团队,自己联系相应的导师。导师结合学生进课题组,对指导的学生进行选课、学习内容及科研方法等的全方位指导。学生定期参加研究生组会,四人小组以团队形式参加导师项目研究,培养科研能力和团队精神。

  在每周一次的高级研讨会上,实验班的各组同学分别对自己正在研究或者感兴趣的课题进展情况用英语介绍,并与其他同学进行探讨交流。通过研讨会的训练,使全班同学对专业和科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同学们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学术精神。

  记者:对于分层次的教学,学院特别注重了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那么学院在为学生加强国际交流,拓宽国际视野方面提供了哪些平台?

  邱夷平:我们要求实验班的学生必须选读双语授课的专业平台课程,并增设国外相关院校的专业课程,由外教来英语授课。组织学生参加国外学者的讲座,参加学院承办的国际会议的志愿者活动,如组织实验班学生担任了2009年国际纤维学会春季会议、第三届纺织生物工程和信息学会国际会议(TBIS 2010)、2010年“国际生物医用纺织材料论坛”暨“111”年会等活动的志愿者。

  纺织学院与美、法等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建有多项人才培养的合作项目,如美国北卡罗来那州立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戴维斯分校、美国费城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法国鲁贝高等纺织学院和香港理工大学等。通过为学生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使得学生的外语交流能力和国际视野得到显著强化和提高。

  

  (责任编辑:傅云鹏)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