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小贷公司:监管应与扶持并重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30 05:42 来源: 金融时报

  李常武 刘音妤

  记者李常武刘音妤通讯员唐录天郭亮日前,成立仅两年7个月的甘肃武威市凉州区融通小额贷款公司停办各项业务,并完成工商营业执照注销手续,成为甘肃第一家退出市场的小额贷款公司。

  与此同时,武威市凉州区另一家小额贷款公司———银隆小额贷款公司也未通过去年甘肃省政府金融办的年审,近期停办了各项业务,即将退市。

  融通与银隆小贷公司的相继夭折,给小额贷款公司这一新型融资机构的发展敲响了警钟。

  2008年5月,银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出台《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后,当年12月及2009年7月,银隆和融通小贷公司相继在武威市凉州区成立,两家公司注册资本金均为1千万元,全部为民营资本,其中银隆小贷公司是甘肃省首批获批的小额贷款公司。

  成立之初,两家公司均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一度经营“红火”。但在经营过程中,两家公司盈利水平低,亏损严重,尤其是2011年,两家公司业务基本停滞,全年新增贷款仅170万元。

  回头来看,管理不善、监管不严、支持不够是两家公司一步步走向绝境的重要因素。

  成立之初,两家小额贷款公司就违规向股东关系人放贷,利率甚至低于同期人民银行贷款基准利率。其中,银隆小额贷款公司2009年和2010年亏损30多万元,2011年末弥补亏损后盈利约16万元,平均年资本净利率为0.5%。而融通小额贷款公司50%的资金融给关系人,且利率一度低至4%,每年的净利润不足两万元。同时,两家小额贷款公司最高单笔贷款达170万元,占资本净额的17%,超出规定比例12个百分点,风险集中风险较高,这也是2011年两家公司均未通过省政府金融办年审的主要原因。

  同时,由于缺乏金融高级管理人员,两家小贷公司在业务审核、流程管理、风险防范等方面缺乏竞争力。成立时两家公司共有员工16人,其中67%的员工仅有初中学历,但在2011年末已经流失一半,员工减少为8人。

  金融专业人才的欠缺导致其内部管理的不规范,再加上日常监管的缺位,使这两家小额贷款公司逐步陷入亏损的泥沼,难以自拔,进而出局。

  从这两家公司短暂的发展历程来看,小额贷款公司的健康发展仅靠行业自律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业态,在起步发展初期,外部监管和扶持都必不可少。

  前不久,甘肃小额贷款公司协会成立大会上,不少小额贷款公司老总反映,小额贷款公司资金来源少,经营负担重,发展的擎肘较多。事实确实如此,小额贷款公司发展中由于只贷不存的特性,一旦缺乏足够的资金来源,必然制约其持续发展。

  武威凉州区的两家小额贷款公司除注册资本金各1000万元以外,没有银行类金融机构融入资金和捐赠资金等其他融资方式,至2011年两家公司已无款可贷。其中,融通小额贷款公司从开业至2011年末,贷款余额始终为998万元,资金满负荷营运,没有周转。

  同时,税收方面缺乏优惠政策,也使得小贷公司的经营负担加重。目前,小额贷款公司税收按一般工商企业对待,需缴纳的税项包括5.56%的营业税及附加税、25%的企业所得税以及自然人股东20%的股东分红个人所得税。融通小额贷款公司的财务报表显示,营业税金及附加要占到营业收入的5.56%以上,此外还要征收所得税,综合税率高达10.88%。由于税负较重,资金回报率较低,企业资本税后收益率仅为0.3%;若加上其自然人股东缴交股份分红个人所得税后,该公司资本税后收益率仅为0.23%。

  业内分析认为,小额贷款公司设立的初衷是为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引导和规范民间融资,更好地支持“三农”和中小企业发展。虽然要求商业性运营,但其服务对象及目标的政策性较强。在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发展的初期阶段,优惠的税收减免政策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在监管政策上,应把小额贷款公司纳入金融体系进行统一管理,制定关于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实施细则,消除监管盲点。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