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向型经济 正在过大关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31 02:31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史晨昱
改革开放以来,出口和利用外资一直为中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两大核心支柱。二者相辅相成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世界经济重新组合和调整之际,这一组合重新面临转型。
近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4月,境内银行代客涉外收入1870亿美元,对外付款1785亿美元,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顺收85亿美元。与上月相比,三个数据分别环比下降12.66%、10.39%和42.95%,最主要的原因是4月直接投资资金流入出现了明显减少,规模由3月的71亿美元下降至39亿美元。进一步分析,4月直接投资项下涉外收入为175亿美元,环比下滑近30%。这与商务部公布的4月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环比下滑近30%基本吻合。如果再结合之前海关公布的货物贸易数据分析,4月出口收汇率为83.55%,较3月的90.37%下降了近7个百分点。出口收汇放缓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中国的对外贸易恶化。
虽然单一月度数据解释力有限,但从当下中国所处的国际经济环境而言,这种由加工贸易占据“半壁江山”、以外商投资企业为进出口主体的特殊经济结构,毋庸置疑面临挑战。
一是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对全球直接投资的规模有着一定的抑制作用。美国、欧盟国家鼓励制造产业回归;与此同时,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加大了引资政策的优惠力度。
二是各国经济合作还会继续扩大。但扩张的速度和程度将低于上一轮经济周期水平。根据IMF 4月发布的全球经济最新展望,2012年与2013年全球经济增速分别为3.5%与4.1%,低于2010年的5.3%以及2011年的3.9%。
三是削弱中国在国际市场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有其客观必然性。2005年以来,中国经济力量明显上升,1998年至2004年间,年均货物贸易顺差仅为427亿美元,而2005年至2011年间,年均货物贸易顺差达到2536亿美元;1991年至2004年间,年均FDI规模为367亿美元,2005年至2011年间,年均FDI规模上升至1649亿美元。在该种发展态势下,针对中国的壁垒增加首当其冲。中国外向型经济模式的深层次问题可能并不在于双边贸易不平衡,而在于中国的地区和全球影响力上升。
全球范围内的“去杠杠化”和经济再平衡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考虑到中国日益庞大的外向型经济基数,正常趋势下增速稳步回落将是长期趋势。单纯的判断规模的涨跌起伏似乎已不是十分重要,外向型经济“调结构”在某种程度上比“保增长”更重要。
中国加工贸易的国内附加值比例仅为5%-25%,对于中国出口的全球竞争力贡献相当有限。当“人口红利”等因素示弱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的趋势不可避免,就需要一方面加大对资本和技术的投资来增加非农就业人数,以达到经济结构调整的目的,另一方面采取“以民引外”等有力措施加强国内企业在全球生产体系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增加外资企业的各个生产环节的本土化程度。
中国出口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长期以来出口的快速增长并没有带来中低阶层收入的同步增长,同时,环境容量、资源供给已难以支撑粗放的外贸增长方式。鉴于此,在保持外贸合理增长的基础上,发展目标将从偏重经济利益转向力求实现出口贸易综合效益的最大化。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则是另一条“内-外-内”型推动外贸结构转型的途径。有必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