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国式控烟何去何从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01 01:22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昨天是世界第25个无烟日,逢此节点,这两天各媒体关于控烟的报道明显增多。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在中国签署《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承诺控烟多年之后,控烟成效仍然令人失望。

  今年无烟日的主题为“警惕烟草业干扰控烟”。对于中国的控烟事业来说,这个主题相当贴切。今年无烟日的口号,则为“生命与烟草的对抗”——人们很关切,这样的对抗,究竟谁是赢家?

  卫生部在今年无烟日前夕发布的《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表明,中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受害国,每年因吸烟相关疾病所致死亡人数超过100万。众所周知,吸烟与恶性肿瘤及其他一些疾病的发病率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目前中国吸烟人群已逾三亿,另有约7.4亿不吸烟人群遭受二手烟的影响。烟草对国人健康造成的危害已经难以容忍。

  遗憾的是,很多烟民对于烟草伤害自身及他人健康的状况熟视无睹,与烟草业相关的利益集团也运用各种方法干扰控烟的进程,这直接导致中国控烟水平与先进国家存在明显差距,控烟形势不容乐观。

  控烟成效不佳,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根据《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要求,在烟草制品包装上,生产商有法律义务采用大面积图片式健康警语。所谓的“大面积”,应是大而明确、醒目和清晰的,占据主要可见部分的50%或以上(至少不应少于30%)。可现实却是,大量烟盒上只有“吸烟有害健康”的警语,且躲在隐蔽处,有些烟盒的包装甚至不乏柔情画面。“宁要漂亮烟盒,不要公民健康”,确是对如此现实的合适描述。

  再比如,烟草行业的变相广告颇为常见,打法律擦边球的情况较普遍;一家烟草公司捐助的希望小学,其校训竟是:“天才出于勤奋,烟草助你成才”,令人瞠目结舌;去年12月,一位研究烟草“降焦减害”的烟草业专家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引得近100位院士联名致函中国工程院主席团,请求尽快复议、重审“烟草院士”的资格。

  另外,各地相继出台的控烟禁令,多半停留于纸面,有尖锐者甚至称,不过是一纸空文而已。这样的评价,多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控烟陷入了有规定无执行的窘境。从相关政府部门到商家,再到烟民本身,看来都没有真正将具有法律效力的禁令当成严肃的事情。

  归纳言之,当前,影响控烟成效的因素有很多,最为关键的,恐怕还是这样一些原因:其一,国人中烟民所占比例较高,且吸烟文化非常不健康;其二,烟草业交纳的税收是重要的财政来源;其三,国家烟草专卖局与中国烟草总公司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既是承担履约职能的政府机构,又是维护行业利益的代表,角色相互冲突;其四,控烟禁令的执法主体模糊。

  透过这些原因,可以发现,中国控烟的未来,需要改良烟草文化,加强健康教育。更重要的则是,在控烟力量与反控烟力量形成牵制之时,如何能使控烟成为主流的价值选择。这就回到了今年无烟日的主题上来。事实上,“烟草业干扰控烟”是明显的现实,不单是警惕,更是要去除这样的干扰。

  从国际上烟草控制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出发,中国的控烟措施当从减少烟草供应和降低烟草需求两方面同时发力。这都必然涉及烟草行业的利益。比如,国际经验表明,增加烟草税以实现价格调节,进而降低烟草需求,但如此政策建议,必然会受到烟草业的“狙击”。

  另外,烟草行业一向乐于把行业利益与国家利益捆绑在一起,这里边的账目也是需要从长远来算。短期来看,烟草业提供了巨额的税收,提供了一定的就业,但是由于吸烟导致的健康代价,仅仅在经济意义上,也是远超税收的数字。有研究表明,每年我国从烟草生产得来的税收,少于吸烟造成的成本,负值大概为6亿元。

  当然,要去除烟草业的干扰,谈何容易。知其难为而为之,“中国式”控烟才能走出一条光明之路。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