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IPO改变不了扎克伯格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01 14:12 来源: 《环球企业家》杂志

  他是一个地道的黑客,他只想专注产品和技术。同时他很“穷”

  《环球企业家》记者 陈庆春

  美国加州当地时间5月4日下午16点,IPO路演前的最后一个“员工Q&A会议”,扎克伯格像往常一样,穿着一如既往的T恤、牛仔裤、运动鞋,脸上依然是坚定、漠然、无所谓的程序员表情,他和员工一起步入会议室。对这个会议,扎克从未迟到,用Facebook员工的话说就是,“他极其准时。”当然也极其准时地结束会议,只有1个小时。

  几乎是在公司刚成立的时候,扎克就规定,每周五下午16至17点是他和高管们与员工面对面的时间,员工有任何问题,可以先在Facebook网站的某个讨论区提出,然后大家投票筛选出10个问题到现场向扎克发问,他都会一一回答。

  今天本应该有点不同,毕竟5月7日就要开始IPO路演了,Facebook终于进入上市倒计时。有人估算将会诞生上千个百万富翁,有些员工的兴奋溢于言表,可是扎克对股票和上市相关的回答并不热心,熟悉他的人并不意外:这就是他。

  或许对扎克来说,上市本身就是一件很烦人的事情。一位Facebook内部员工对记者说,最近管理层和投行对扎克始终不关心IPO的态度,有些抱怨,扎克这才开始参与到这件事情中,但也是极少参与。任何事情,任何人,对扎克伯格的改变都是极少的。

  精明

  几天前,Facebook为IPO路演做排练。台下请来了几百个投行及金融界的人,包括此次IPO的承销商—高盛的官员,他们西装革履、严肃地看着台上的演讲者—Facebook CFO戴维·埃博斯曼(David Ebersman)、COO雪莉·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CEO扎克伯格。很遗憾,扎克伯格很不协调地仍旧穿着那套休闲装扮。

  高盛是否对此有些不满,这个不得而知。但是他们在现场重新将扎克伯格的发言和回答,“翻译”成了金融界能听懂的“语言”。并告诉他,“你应该这样讲。”他只知道讲产品和技术,很显然投行们要的不是这个。这次排练后来成为了Facebook内部员工的谈资和笑料。

  扎克伯格才不在意这些。与20岁时面对人群发言的场景比起来,27岁的扎克唯一的不同是,现在他不会紧张得手心出汗了。他一直孤意地要做一个偏执的技术狂,他几乎不关心技术之外的事情,虽然他是CEO。

  这位CEO没有独立的办公室,他和所有员工一样,一张桌子、一个电脑、一把椅子,这就是他的工位,在一楼,靠窗,可以让他偶尔看看窗外的风景,发会儿呆。他经常用来开会的会议室,就在他工位的旁边,他要求会议室完全用玻璃隔挡。所以任何人都可以看到他的一举一动,但你别想看到他有很大的情绪波动,“他是一个hold得住的人。”员工这样评价他。

  他唯一一次动怒是几年前了。事情起因于Facebook的公关人员向外界发表了一篇关于揭发竞争对手的文章,引起IT界的一片轩然大波,Facebook的高管们因此在会上都对公关部门进行了指责。这一行为让扎克颇为光火,据说他气愤地回敬这些高管说,“他们(公关部)一直为你们的瑕疵产品背负骂名,你们怎么还可以这样指责他 们?”

  除了这次,员工们再也没见过他发火。扎克伯格很聪明,他懂得隐忍不发,懂得心无旁骛。不过Facebook的员工不愿意用“聪明”二字形容扎克,他们觉得远远不够。

  扎克2009年决定学习中文普通话。虽然他有一个ABC女友(华裔二代美国居民)—普莉希拉·陈(Priscilla Chan),但是她女友只会说粤语,而扎克的梦想是整个中国,所以他必须学普通话。他规定,每周三下午3点请一名中国员工与他交流工作,自己每天再坚持学习1个小时。不到1年,他便可以与中国人对话。如果有中国公司的高管去参观Facebook,扎克伯格一般都会用中文把他介绍给大家。

  你可能难以想象,这个以黑客程序员自居的人可以读写至少5种外国语言:法语、希伯来语、拉丁语、古希腊语和中文。所以若你今年3月份在上海街头看到他和女朋友携手浪漫逛街,就不会感到吃惊了,他真的不需要翻译。

  或许是因为胸有成竹,他做任何事情都看起来很随意,不会大张旗鼓,但每一次又做得让人印象深刻。比如临上市前出人意料地以1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Instagram;从2004年至今,Facebook已完全改变了模样,每一次战略转变都是他的主意。他是第一个提出Facebook 社会效用(Social Utility)的人;他是第一个提出平台化运营的人;他是第一个能够获取用户精准信息的人。而且,他收购的那么多公司没有一个整合失败过。

  曾给他做过中文家教的一位中国Facebook工程师这样说:“他具有犹太人的精明气质。”这可能说到了人性的本质。扎克就是一名犹太人,有三个姐姐。

  当别的初中生在玩游戏时,扎克已经会编程了;当别的高中生在听音乐时,他已经为Intelligence Media Group开发出了Synapse Media Player 播放器;当别的大二学生在追女生时,他已经上线了Facemash校园内网站,即根据照片找到最好看的人,后来该网站改名为Facebook。

  聪明,是他的基本特征。而他更大的精明在于,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情。比如,他坚持免费开放Synapse Media Player 播放器软件,AOL曾为此想购买该软件并招聘扎克伯格,但扎克伯格选择了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后来,他又选择从哈佛辍学并将Facebook从纽约搬到了创新意识极浓的加州硅谷;公司步入正轨后,他很识时务地先后聘请了来自网景公司的CFO和谷歌公司的COO。

  因为,他精明地知道,自己只能做好一个黑客一样的工程师。

  黑客

  正攻读医学博士的普莉希拉·陈,每周去给扎克洗一次堆积了一周的衣服。当然这些衣服大同小异。有员工忍不住在一次“员工Q&A”会议上问,“你只有一件T恤吗?”他回答,“不,我有3箱。”3箱一模一样的T恤。若他不是一个地道的工程师,谁又能忍受自己如此乏味呢?

  扎克这样划分自己一天的时间:1小时健身,1小时学中文,6小时睡觉,剩下的所有时间都专注在产品技术上。扎克崇尚黑客精神。“Hack”(黑客)字样贴满了Facebook办公室各个角落。在给投资者的信中,扎克描写最多的就是黑客理念—“黑客可以实现持续不断的改进提升。”

  在硅谷,人们称苹果公司附近的主干道为“通向无边无际的路”,而称Facebook附近的主干道为“黑客之路”。扎克在工作中确实以黑客精神要求自己,他对产品抠得很细,公司有1200名工程师,每一个工程师开发出来的要面向用户的产品,都必须经过他的审核才能对外发布,他细致到会改一个字体。但除了产品,他几乎不管公司其他事务。在Facebook,关于如何赚钱的事情,始终排在冰冷的代码之后。

  就像不会关心自己的穿着一样,黑客也不会关心金钱的问题。据Facebook最新更新的S-1(招股书)显示,此次IPO之后扎克伯格将抛售价值17亿美元的股票,有人因此评断扎克是为了让自己变成真正的富翁。其实他只是需要这么多钱交税而已。当Facebook员工手上的股票从1美元变成28美元或者35美元时,他们要为这增长的价格付费,扎克也不例外。有人估算,IPO之后扎克要缴纳20亿美元的税。看来他还要继续套现。

  其实,外界盛传的亿万富翁、住着豪宅的扎克伯格,一直都不富裕。他最初很穷,要不然也不会让一个刷墙工人拥有了Facebook股票,他当时实在付不起钱。对于一个初创公司来说,这可以理解,但令人费解的是,过去7年,他一直很穷。据Facebook接近过他的员工说,他一直在租来的公寓里住着,房间里除了一张床垫之外什么都没有,直到2009年底才租了一个好点的公寓。

  去年这个时候他才买了一套房子,而且还是公司的安全部门逼他买的,花费750万美元,离Facebook办公室骑自行车15分钟。搞笑的是,买房子的钱是朝Facebook另一个合伙人借的,因为卖房子的人知道是他买,高估了几百万元(据当地人说该房子估值400万美元比较合理),银行为此不给他贷款,他只能借钱。

  扎克现在的年薪是50万美元,税后30万美元,当然这还是去年给他涨薪之后的价格。他对自己有着铁律,“绝不在别人出售Facebook股份前,自己先出售股份。”不过,他似乎也没想要通过套现而成为亿万富翁,从此过上奢靡的生活。他可能觉得麻烦,也可能觉得自己没有时间。IPO改变不了他。

  1984年出生在美国纽约

  有三个姐妹

  犹太人

  2003年开始和现任女友Priscilla Chan约会

  2010年为了拜访岳父母开始学习中文普通话

  个人Facebook主页上分享的兴趣:开放,做一些有利于人们彼此联系与分享的事情,革新,信息流,极保守主义

  他可以读写至少五种外国语言:法语,希伯来语,拉丁语,古希腊语,中文。

  他除了睡觉的6至7个小时,1个小时的锻炼,1个小时的中文,其他都在工作。

  工位和普通员工混在一起,只不过把角靠窗,他的会议室全透明,这是他的开放理念。

  每周5下午4至5点,是他面对员工的OPEN Q&A时间,周周如此雷打不动。他会轻松地回答员工提出的问题。他也很守时,就一个小时。

  每周三下午3点,是他与中国员工交流的时间,一方面学习中文,一方面了解员工情况。

  一直租很小的公寓,直到2009年底才租了一个好点的公寓。去年这个时候才买了一套房子,而且还是公司的安全部门逼他买的,花费750万美元,离Facebook办公室骑自行车15分钟。买房子的钱是朝Facebook另一个合伙人借的,因为卖房子的人知道是他买,高估了几百万元(据当地人说该房子估值400万美元比较合理),银行为此不给他贷款,他只能借钱。

  Facebook统一T恤和帽衫,没有第二品牌的衣服。当然他比较酷的是,有三四箱一样的T恤,和几套一样的帽衫。他每周会换几次,他女朋友一周给他统一洗一次衣服。裤子是普通牛仔裤。脚上是一般的球鞋,棉袜。南加州几乎四季如夏,所以他一年四季都是这套行头,稍微冷些就套个帽衫。只有在奥巴马访问Facebook时,穿了西装。

  他说,他不在员工卖股票之前卖股票。所以他一直很穷,只有公司发的工资,年薪50万美元,税后30万美元,当然这还是去年给他涨薪之后的。IPO之后他要卖股票,原因也不是套现,而是自己的股票涨价后他要交税,他没钱交税,只好卖股票套现交税。

  初中开始使用计算机并编写软件,他的父亲开始教他Atari Basic语言编程,并请了软件开发者David Newman私下里教他。后者称扎克伯格为“奇才”——当别人的孩子在玩游戏的时候,他已经开始编程了。

  高中时为Intelligence Media Group开发出Synapse Media Player 播放器,并坚持免费开发该软件,AOL曾为此想购买该软件并招聘扎克伯格,但扎克伯格选择了进入哈佛大学学习。

  2004年夏天,扎克伯格和几个朋友搬到了加洲。过了夏天之后,就获得了第一笔风险投资,来自Peter Thiel。其后多家大公司想要买下Facebook。

  2009年,扎克伯格找来了网景前CFO Peter Currie来担任Facebook的CFO。

  2010年7月21日,扎克伯格称公司用户达到5亿。

  2012年5月18日,IPO。

  被低估的Facebook

  它在移动领域几乎还没有收入,它积累的9亿用户也没有给平台贡献多少资金,控制欲极强的扎克伯格怎么会放弃新事物?

  《环球企业家》记者 陈庆春

  在Facebook去年12月新迁入的加州门洛帕克(Menlo Park)办公园区,楼内设计简单而一览无余,座位与座位之间没有任何遮挡。如果你正好在某个楼的一层,而且视力较好,你甚至可以起身看到扎克伯格的桌子上放着什么样的杯子。扎克的座位与其他员工没有任何区别,任何人都可以监视他的一切。这就是扎克自己崇尚的开放精神。

  但是有一个区任何访问者都不能踏进一步,据说就是移动产品小组的办公区,这里有一个规模颇大的团队。据官方资料显示,Facebook一共有3200名员工,门洛帕克总部有2000人,剩下的被分散在世界各地。

  工程师是Facebook最大的部门,总共有1200人,按产品和技术领域再将其切分成诸多小组,分到每个小组的人数就很少了。除了最大的基础技术支持组(负责数据中心/数据库/数据处理平台),开放平台小组和移动产品小组的规模都排在前列,有近百人的开发团队。其它的比较大的小组还有:广告,搜索,数据挖掘等等,各有几十人。“因为平台的事情比较多而杂,所以比移动小组的人多十几个,但在重要性上不分伯仲。”Facebook的内部工程师解释。

  很有意思的对比是,Facebook内部最为看重两块业务移动和平台,但在Facebook的业绩报表中却几乎表现为0。Facebook提交的2012年第一季财报显示,10.6亿美元的总收入中82%来自广告,剩下部分来自虚拟产品(Virtual goods)。Facebook移动上的月活跃用户已经有5亿,但收入几乎为0。据AppData(AppData 是一个追踪/收集/统计FB平台应用的专门公司)的统计, Facebook平台在最近一个月里,有近70万个应用超过10个以上的不同用户;至少有一个人用过的应用,有几百万个左右;超过100万月用户的应用,有500个左右。这相当于说,在Facebook平台上有500个像新浪微博(http://weibo.com)一样火爆的应用,但刨掉虚拟货币之外它的平台收入为0。

  Facebook是否将被移动互联网彻底抛弃?是否会错失平台机会?这也是外界对它最大的质疑,仅靠广告是否能支撑起市值1000亿美元的企业?谷歌目前的尴尬地位似乎成为Facebook未来的真实写照。但扎克不是布林(谷歌创始人),他只有27岁。“像他那样起早贪黑钻研产品技术的人,怎么可能错失移动和平台的机会?”Facebook内部员工一直对扎克抱有坚定的信心,并认为Facebook的资本估值其实过低。

  Facebook正在发生什么?

  平台无限生长

  在Facebook第一季度营收中,有15%来自于Zynga,低于上年同期的19%。在上述15%的营收当中,有大约11%来自通过Zynga游戏出售虚拟物品获得的30%的收入分成,或是Zynga直接向Facebook支付的广告收入。另外的4%,则来自于在Zynga内容旁边展示广告获取的营 收。

  Zynga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呢?它是一个游戏公司,成立于2007年,寄生于Facebook平台并伴随着平台的成长而成长,采取免费使用但对道具收费的模式,去年12月份上市,今年第一季度营收为3.21亿美元,净利润为4700万美元。人们以前在提到Zynga时,都会感叹Facebook平台的强大,现在则会担心是不是Facebook过于依赖Zynga。但是我们是否想过,一个从Facebook平台上长出来,并拥有季月均活跃用户人数2.92亿人的软件应用,Facebook却只能拿到30%的虚拟物品分成。

  同样作为一个平台企业,苹果是怎样做的呢?所有在苹果应用商店(APP Store)上载收费类应用程序的开发者都必须将收益的30%支付给苹果公司。据市场研究机构Strategy Analytics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苹果2012年将占据付费应用营收53%的份额,全球手机及平板电脑应用下载总量将超过410亿美元。根据苹果与开发者之间的三七分成比例,苹果应用商店将获利65.19亿美元。虽然这不到苹果总收入的1%,但是玩这些游戏你必须拥有一台iPhone或者iPad,苹果应用商店无非是推高其终端销售的工具。而Facebook的大平台只有眼看着别的应用成长,然后面临随时被抛弃掉的可能。

  Facebook完全可以容许自己的平台生长出收费的游戏或者其他应用,进而采取比例分成的模式,而且也可能推出自己的操作系统和终端产品。最新的消息称,Facebook正在密谋收购某家芯片公司,同时也在秘密开发移动操作系统。虽然这些传言无法从Facebook得到证实,但种种迹象表明扎克伯格已经不想只靠广告赚钱了,平台是今后重要的赚钱工具。如果谈到平台化企业,苹果无疑是最好的榜样,只不过苹果是从终端开始向平台发展,而Facebook则从平台应用向终端发展,所谓殊途同 归。

  一直以来,人们习惯于将Facebook与谷歌对比,大凡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未来互联网的入口将由社交平台取代搜索,前者革了后者的命,谷歌创始人布林也只好酸溜溜地说,“社交平台毁了互联网的开放精神”,但也不做其他辩驳。第二层,Facebook只有谷歌1/10的营收(今年一季度谷歌营业收入为106.5亿美元),其股价营收比高达23倍,而谷歌的只有5倍,Facebook的估值过高。

  在Facebook的IPO路演视频中,扎克伯格对谷歌的描述是这样的:我中学时代就开始使用搜索引擎,并且认为它们是世界上最奇妙的事物,但是,“那些公司都是古董了。”以此作为他对竞争对手谷歌的看法。显然,扎克伯格并不把谷歌放在眼里,而从他对平台的期望可以看出,Facebook想瞄准的对象其实是苹果公司。目前,苹果公司的市值接近6000亿美元,是谷歌和微软的总和,第二财季净利116.22亿美元同比增长94%,营收为391.86亿美元同比增长59%。

  在平台企业的这个序列中,Facebook发展的空间十分巨大,这是一个无限生长的平台。不知道,2007年扎克伯格决定将Facebook做成开放平台的时候,是否已经想到了要做成比苹果公司还要大的平台企业?扎克伯格在下一盘大棋,这句话再准确不过了。

  移动终点

  扎克伯格恐怕已经不只是想按苹果公司模式那样搭建自己的平台了,即:简单的分成收费,软件促进硬件的销售。他实际在做的是,如何将Facebook现有的资源充分地调动起来。9亿用户及产生的信息数据,近百万的平台应用软件,该如何发挥价值?

  Open Graph(开放图谱)是Facebook平台开发部的一个重要成就。2010年4月22日Facebook在第三届f8开发者大会上推出。该功能让用户在支持Open Graph的网站上的活动(like)也能产生一个独特的Facebook链接,并且归类到用户的Facebook profile(活动记录)下面,让你的粉丝可以见到你浏览其他网站的行为。如访问了哪些网站,like了哪些餐馆、歌曲等等。

  Open Graph实际上是对Facebook平台的一种无限延伸,它让平台不局限于应用软件,而是所有的互联网最终都将汇聚在Facebook这一个平台上。这也就是为什么谷歌创始人布林所讲的,未来互联网相当于只有Facebook一个平台,确实毁灭了互联网开放的意义。

  在 2011年9月22日的第四届f8大会上,Facebook又进一步拓展了OpenGraph,并且把它和新推出来的Timeline(时间轴)整合起来。最突出的拓展是从单一的like 到任何活动,比如“听”(歌曲),“评价”(某个电影,书,等等),“购买”(某个商品)。应用开发商定义自己的活动(action type)和活动对象(object type),提交Facebook审核通过后,用户就可以通过安装使用这些应用来和朋友们发布/分享各种生活中的活动。而这些活动,又将自动收集到你的Timeline中,当你的朋友看到你的Timeline时,它不再是单调枯燥的基本信息介绍,而是你的过去/现在的各种生活点滴(当然是你愿意分享的部分)。这是一次奇妙的结合,它让人们对Facebook产生越来越大的粘性,同时它给其他网站带来巨大流量。视频版的Instagram Viddy与Open Graph整合后的一个月时间内,新增用户达2500万;SocialCam整合后,两周内新增用户达2000万。有人甚至说这是一剂兴奋剂,对其他网站如此,对用户亦如此。就问你一句话,你是否想知道10年前的今天这个时刻你曾在哪里留下足迹?如果想知道,那么很幸运如果10年后你有类似的想法,Facebook就可以满足你的要 求。

  当然,这并不是平台发展的终点,更大的计划正在进行。就像所有人都看到了移动互联网的趋势一样,Facebook也不例外。在互联网广告业务收入中增长最快的类别是移动通讯,2011年收入达16亿美元,比前一年的6亿美元增加一倍。“移动产品能及时提供目标明确、相关性强和地方性的广告,这符合Facebook自身的定位。”几乎所有的Faceboo员工都有着类似的理解。

  但是否能将整个Facebook完全原样照搬到移动互联网上呢?如果你愿意在几寸屏幕上看你上百名好友的动态,那么没人反对。事实是,没有多少人像你这样有耐性。如何剔除移动产品上的信息噪音,是Facebook正在思考的问题。

  Facebook的员工对Sponsored Stories(受赞助的内容)的推出感到无比兴奋。它原意是为广告客户而来,如果用户Like了一个广告客户的广告活动,那么就会被推送给该用户的特定好友,至于究竟是谁,FB会做大量数据挖掘工作以发现究竟谁会感兴趣。这在网页版看不出特别的优势,但是如果在手机上,FB为你挖掘出你感兴趣的广告活动,是否会令你感到惊奇?而且这不局限于广告活动,任何人都有权利发布自己的活动,并被其他感兴趣的人所发现。不过,前提是你愿意公开这样的活动。

  Sponsored Stories整合了FB的数据挖掘能力、开放图谱能力、移动平台能力。这给FB在移动产品上赚钱打开了一条通道,且不是唯一的途径。据说,FB在移动领域的战略性产品研发,1至2年后面世。

  虽然它看起来有点慢,但扎克伯格并不担心时机问题,他有足够的财力阻挡移动领域新势力前进的速度,收购照片分享应用Instagram,以及位置发现应用Glance,便是最好的证明。通过收购不仅让Facebook获得了时间,也获得了技术实力,目前来自Instagram的10名工程师已经开始在移动产品小组工作。这两次收购都是发生在临近IPO路演的前1个月内,扎克伯格希望Hold住移动全局的野心正逐渐彰显,他无所顾忌。

  在FB IPO路演视频中,COO雪莉·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带着往常的自信对所有人说,“移动业务将是FB的一个关键增长领域。”人们应该期望FB会带来不一样的移动体验。据内部人士透露,FB正尝试着用Open Graph整合大型电子商务网站,包括应用到手机上,并用Sponsored Stories的方式进行数据挖掘和推送。那时,FB会考虑怎样的商业模式,靠分成还是广告获得收益?无论结果如何,都将是一笔不错的收入。

  高效黑客文化

  就像人们曾对谷歌盛大上市时的表现一样,有高估者,有低估者。从2004年上市到今天,谷歌是否超出了人们预期的增长?答案显然是否定的。2004年Facebook刚刚成立,那时在谷歌上市招股说明书的竞争对手一栏中还没有它的名字,如今成了谷歌最大的威胁。怎样才能避免被还没有出生的小对手击败?这或许也是Facebook现在要思考的问题。

  为了获得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310328,基金吧),扎克力主黑客文化,“黑客可以实现持续不断的改进提升。”Facebook办公大楼的中央空地上,矗立着几个巨大的灰色水泥字母,拼在一起就是“HACK”。黑客是一群什么人呢?他们只关心技术和产品,他们会为一项伟大产品不惜昼夜,成功时便欢呼雀跃,失败时垂头丧气,他们为创新而生。

  一位已经离开FB的前员工说,“后期我的工作没有2007年初刚去时那么忙了,平均一周工作55个小时,就这样还屡次被我的老板嘲笑和鄙视。”黑客文化已经成为FB超速发展的根基所在,至少到目前为止是如此。

  对于这样一群人,几乎不用管理。Facebook的管理层级只有三层,极为扁平化,即:一般员工、组长、分管副总裁。考核也极其简单,老板说了不算,KPI说了也不算,同事说的才算。每到年底会有一次总的考核,“主要是让你的同事说你到底做了什么,有什么贡献,当然如果你做得不好,同事的总结里面也会提到。”根据同事的陈述,老板再按照标准对其进行评级,共分为7个档次,并对应相应的现金奖励和股票奖励。

  基于这样的规则,每个小组老板的作用主要是协调产品开发,而基本不用在意人事问题。一个FB的员工说,他的老板有2/3的时间不在办公室,“没人管你,全靠自己。”

  到目前为止在外界看来,FB仍是一个拒绝官僚的组织。扎克伯格自己就不喜欢开大会,他喜欢直接和产品开发者个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他们讨论产品的细节,细到如字体的大小和颜色。这也就形成了FB的另一种文化,“只要你觉得自己开发的产品很棒,那么就肯定能让扎克伯格知道。”在FB,没有人敢于平 庸。

  但这种文化是有前提的,即:员工队伍还不是足够庞大。谷歌最开始的文化也是如此,但如今员工人数已达几万人,布林或者佩奇又如何做到与每一个员工单独沟通呢?2006年前后加入FB的程序员们都有一个很明显的感受,“刚开始我们程序员之间无论见到谁,我都知道他在开发什么产品,但是现在我们不仅不知道他在做什么,有很多同事我都根本不认识。”

  扎克伯格已经预感到这一点。现在,无论外界发生什么,扎克伯格都会用这样三句话训诫员工,“Stay focuse(专注)”,“Keep shipping(保持固有状态)”,“Ever day fells like a week(每一天都好像一个礼拜)”。扎克伯格很怕上市之后机构因此变得臃肿、人浮于众。

  在内部有了很多新的解决办法,比如每隔18个月,工程师便被要求离开自己的小组去别的小组做一些不同的事情,这个时间至少是1个月。FB想让每个程序员始终有创新的动力。

  有一半的人认为,Facebook不会走偏,因为扎克伯格手里握有绝对的控制权。根据IPO资料披露,在一桩不同寻常的交易中,扎克伯格已经获得了属于加速合伙公司(Accel Partners)、创始人基金(Founders Fund)和俄罗斯投资公司DST所持股份的部分表决权,当他行使全部的1.2亿股期权时,将获得公司58.5%的表决权。

  要不要黑客文化,扎克伯格绝对说了算。这种文化既然让它有超越谷歌的可能性,那为什么不能让它超越苹果?这就要看Facebook在移动领域将如何发力。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