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实现中国经济再平衡:远非仅仅是人民币汇率政策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02 03:18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管涛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来,国际社会在促进全球经济复苏及可持续增长方面达成了一系列共识。2009年底G20匹兹堡峰会通过《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框架》,强调增长模式应当是平衡的,即经常项目顺差国与逆差国在发展中实现更为平衡的关系。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也是经常项目顺差大国之一,经济再平衡进程备受瞩目。本文拟就危机以来中国在促进对外经济平衡上的举措与进展,以及人民币汇率政策所扮演的角色问题进行探讨。

  对外经济失衡是中国经济再平衡的重要内容

  国际收支平衡是宏观经济四大目标之一,在实践中的主要评判标准是经常项目差额是否可持续。相关国家国际收支危机的教训是,经常项目逆差是否超过GDP的4%-5%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早期预警指标。否则就容易因为对外借款等资本流入的枯竭甚至逆转,发生本币贬值、债务危机,进而引发全面的金融经济危机。理论界对于经常项目顺差多少为宜没有统一标准,只是本世纪以来,随着国际社会对全球经济失衡愈演愈烈的状况日益担忧,才开始关注这一问题。

  国际收支顺差是中国经济失衡的重要表现形式。一方面表现为1994年以来经常项目持续顺差,且自2005年起占GDP之比显著上升,到2007年危机前达到10.1%的历史最高水平;另一方面表现为资本项目也是净流入,国际收支总顺差较大、外汇储备增长较快。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内均衡和对外均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决定、相互影响的关系,国际收支不平衡源于对内经济不平衡并反作用于国内经济。中国的国际收支顺差,也加大了宏观经济调控的难度和国内经济的不平衡。一是国际收支顺差导致输入性的流动性过剩,影响央行货币政策有效性。二是中国经济对出口市场的过度依赖,加剧其波动性风险。三是汇率机制缺乏灵活性,一定程度上弱化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加剧了顺差、污染在中国而利润在外国的不合理的国际分工格局。

  近年来中国一直积极致力于减少国际收支顺差

  中国政府充分认识到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对中国自身和全球经济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最近的五年规划及年度经济工作会议和人大政协会议,都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作为来年或当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

  中国经济再平衡采取的是中药疗法,对内政策与对外政策调整并举,制定了一揽子的综合措施。

  在对内政策方面:按照“调结构、扩内需”的思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占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消费内需;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

  拓宽民间资本投资渠道和领域,加快民营经济和服务业发展;理顺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提升经济效率;发展创新性经济,提高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

  在对外政策方面:“稳出口、扩进口”, 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幅降低进口关税和增值税,促进贸易平衡和结构升级;“控流入、促流出”,加强外汇流入和结汇的管理,支持国内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允许通过指定渠道对外证券投资;按照主动、渐进、可控的原则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便利境内机构、个人持有和使用外汇,不断扩大外汇市场参与主体、丰富交易产品和完善交易机制,逐步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

  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再平衡取得一系列积极进展

  首先,经常项目收支状况持续改善。2008年以来中国经常项目顺差规模与占比逐年下降。2011年,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为2.8%,较2007年顶峰下降7.3个百分点。这既有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金融形势变化的周期性因素,同时也有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的结构性因素。而从以下几点情况看,结构性因素的影响有可能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是危机以来中国货物贸易顺差的规模与占比持续下降,即使在2010年世界经济快速复苏的情况下也未出现反弹;二是货物贸易顺差的减少不是因为周期性因素导致的出口滑坡,而是因为进口的较快增长;三是最终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大,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逐渐增强;四是中国贸易依存度下降,说明中国经济更趋向于内需拉动的增长。

  其次,人民币汇率正逐渐趋于合理均衡水平。1994年汇改以来,除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期间,在外汇供求关系作用下,人民币双边和多边汇率总体保持了稳中趋升的走势。从以下几点迹象看,我们有理由相信人民币汇率已接近均衡汇率水平:第一,2008年以来中国经常项目顺差尤其是货物贸易顺差持续回落,占GDP比重已降至国际认可的合理水平;第二,从2005年以来出口增长的贡献构成看,出口商品价格上涨的贡献逐渐上升,显示中国外贸出口迎着人民币汇率升值及成本上涨的压力更多转向非价格竞争;第三,自2011年底以来,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明显,市场汇率预期稳定,境内外汇率差异收窄,跨市场套汇行为大为放缓,市场也基本认可人民币汇率接近均衡合理水平,不存在大幅升值或者贬值的基础;第四,自1994年汇改以来经历了美元由强到弱、由弱到强,人民币汇率预期由升转贬、由贬转升,跨境资本由流入到流出、再由流出转为流入的多次反复,也显示人民币汇率有可能多次穿越了均衡合理水平。

  第三,非汇率因素推动外汇储备较快增长。近年来中国外汇储备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但这并不等于人民币汇率低估,很大程度反映了很多非汇率因素的影响。一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目的地,形成了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的加工贸易基地,且供应链不断延长,附加值不断提高。这种较长周期的生产和贸易活动的汇率弹性相当小,但积聚的大量顺差却成为推动中国外汇储备较快增长的主要来源。二是中国对资本流出仍保留较为严格的限制,民间对外投资特别是金融投资渠道有限、规模较小,资本项目长期保持顺差,也造成资本流动对于国际收支调节作用的缺失,推动外汇储备较快增长。同时,这也导致中国的对外资产被动形成新兴市场经济体普遍存在的以官方外汇储备为主的结构。

  促进国际收支平衡需采取综合措施

  首先,中国在经济再平衡工作中坚持标本兼治。中国始终坚持人民币汇率制度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按照主动、渐进、可控的原则逐步让汇率在国际收支调节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促进国际收支平衡要采取综合措施不能靠汇率改革单兵突进。特别是应区分大国经济与小国经济,内需的作用对大国经济可能更为重要。对中国经济而言,诸如人口特性、文化传统、社会保障体系、住房改革和教育改革等,都需要采取内部经济政策的必要调整。因此不能无视宏观政策和结构性政策的调整,而仅由汇率政策承担调节国际收支的责任。

  其次,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转型经济国家尤其要避免汇率无序、大幅波动。让市场供求决定汇率的一个前提条件是,供求关系不存在非价格因素的扭曲。而中国的情况是,国际收支不平衡反映了许多结构性问题,以及现行涉外经济管理体制机制的不适应。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汇率改革单兵突进,即任由国际收支“双顺差”下的超额外汇供给决定汇率,人民币有可能出现大幅、过快升值,进而损害中国经济,也无益于全球经济。人民币汇率改革之所以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就是要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力求使可能发生的内外部负面影响最小化,为一揽子的结构调整和配套改革争取时间。

  第三,中国一直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再平衡。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注意履行国际义务,长期致力于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十二五”规划又提出“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的经济目标,并按照“调结构、扩内需、减顺差、促平衡”的思路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12年初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是全年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另外,1994年汇改启动以来,中国为照顾国际利益,两次调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节奏,为防止危机进一步蔓延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复苏做出了巨大贡献。如果没有那两次大的外部冲击,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有可能走得更快、更远。全球经济失衡涉及复杂的结构性因素和多层面的相互关联,因此促进全球经济再平衡要充分考虑各方所应承担的责任。

  第四,中美两国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不在于人民币汇率。无论是之前的日美贸易不平衡,还是现在的中美贸易不平衡,根源都是美国高消费、低储蓄的内部经济失衡。就中美贸易不平衡而言,一方面反映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加工厂的贸易顺差转移效应。中国在整个产业链中取得收益为少量的加工费用,而美国从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包括对华直接投资高额回报、输美物美价廉商品创造的低通胀环境以及美元回流形成的稳定融资来源。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美国对华出口限制的影响。美国作为全球技术领先国家,在高科技产品方面具有明显的竞争力,本可以充分发挥这种比较优势。但美国始终奉行冷战思维,以所谓的安全为由,对中国高科技出口贸易采取各种限制措施。

  (作者系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司长。本文由作者与贾宁、谢月兰合作完成。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所在机构和单位意见。因版面有限,本文略有删节,原文请参见中国金融40人论坛网站www.cf40.org.cn)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