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增长语境下如何评价企业公民价值?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06 04:25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吴伯凡
(21世纪企业公民研究中心主任)
早在2004年,21世纪传媒便在中国首家引入“企业公民”这个概念。第一年,我们提出这一概念,依据的是一种印象式的评价标准来选出最佳企业公民,并逐渐建立了一整套企业公民评选的指标体系,依照股东、员工、环境、客户、社区等六个利益相关方,对企业公民表现进行综合评价。期间,我们持续不断地对这一指标进行修改,期望指标体系更加切合于中国企业公民实践的现实。今天对包容性增长语境下的企业公民发展趋势的讨论,便是出于这一初衷。
牛文元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
评价企业公民的合格程度主要依据三大元素。第一是动因,什么推动了企业的企业公民行为。第二是质量,质量包括安全、诚信和包容,这其中包含着很丰富的内容,例如包容不仅意味着要善待自然,善待利益共同体,善待员工,还包括善待你的供应链上下等等。第三是公平,一个企业生命周期从开始到发展顶峰的时候,它是如何理解和解决传承和创新的平衡,环境和发展的平衡,效率与公平的平衡,利己和利他的平衡,这一系列反映了企业对公平的理解程度。
在材料数据的获得性与理论的完备性之间如何取得妥协,这个也是我们评价体系的最大约束,二者缺一不可。标准的严格性与数据的可获得性如何达到平衡,如何妥协,这始终是一个重要问题。
陈鹏
(德国莱茵TUV公司企业责任认证服务资深经理)
一个企业能否可持续发展是通过两个方面来体现的,第一,要有良好质量、环境和健康安全体系,还有信息、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一系列健全的内部管理体系。第二,要做好充分的外部沟通,通过对外披露来确保透明度,赢得利益相关方的信任。优秀的社会责任报告必须是披露内容全面的,并包含负面信息和关键敏感信息,而非只披露正面信息。通过评选这样的横向对比,对整体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将带来提升,就像跑马拉松一样,很多人一起跑的时候可以感觉到一种进步。
王志乐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
大家都知道,去年大概有近30家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集体发生财务不合规。近几年,随着中国企业开始全球化发展,出现了很多争议,其中有不少其实并非我们的企业没尽到社会责任,而是源于和当地沟通不够。即便是很多百年的跨国公司都有可能在合规问题上一下子搞垮,很多刚刚走出去的中国公司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我觉得,2008年以来国际上出现的新趋势,就是从最初的强化社会责任、环境责任等全面责任,变得更为强调合规的责任,合规性是企业的首要责任。
张峻峰
(人保部国际劳工研究所副所长)
我参加或听说过的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活动很多,其中部分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集中指标本身、信息来源、以及评审方式上。
关于分类,建议首先把在国内的跨国公司和中国企业分开,因为跨国公司长期在比较严格的法律规范环境里,它和国内企业在某些情况下标准不一致,分开评价会比较公正。
此外,我们对企业的规模也需考虑,很多小企业做得不错,但按照G3规范79个指标的社会责任报告绝大多数小企业是做不出来的,没有人力以及时间。所以,把小企业单独分类会更公平,更有指导意义。
陈锋
(国资委研究局一处,博士)
现在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指标很多,这里有几点值得注意。第一,这个指标一定要可操作,指标不能虚,比如福利保障,是什么样的福利,评价指标要能细化,可操作,可考核。第二,业绩指标也能反映企业公民的意义,从企业的战略角度、内部管理流程角度、内部和外部的沟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状况、绩效指标体系、内部的管理体系,以及企业改善等方面,尽可能地进行反映。第三,针对各个类型的企业、或者各个行业的企业,不同指标考虑调整赋权。比如对银行业,遵守法律、诚信是最重要的,因为它的运营本身不消耗太多环境资源;对于大企业,怎么带动产业链发展就很重要,小企业则较少承担这方面的责任。
杨雪松
(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研究策略部主任)
我想强调社会创新能力,企业具有的内生的解决某个社会问题的能力,就像微软说自身的使命是帮助全世界的个人和企业实现潜能,通过利己要利人,用我的商业创新和管理创新解决社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