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七大产业规划出炉 如何“落地”成焦点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06 22:20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报

  谨防穿新鞋走老路

  本报记者 张萧然报道

  近日,一份被寄予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重任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新鲜出炉。

  该规划于5月30日获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其中提出了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和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并确立了20项重大工程。

  在当前国内经济增速超预期回落、欧债危机持续恶化的时代背景下,发展七大新兴产业的战略意义自不待言,关键是如何发展以及其发展路径的问题。

  “作为创新密集型产业,其发展模式和竞争模式与传统产业发展必然有所差别。”中国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杨丹辉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获批与金融危机过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以及全球第三次产业革命有关。

  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路径,正略钧策管理资讯公司顾问陈和午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关键是要树立以企业为主导、政府为辅的投资路径。“企业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建立由市场决定其进入或者退出的机制,政府做好外围支持工作就行了。”

  杨丹辉对此表示赞同。她说,在产业发展初期,需要政府的引导,但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干预这些产业。“战略性导向对国家未来的产业竞争以及整个综合国力影响巨大,但在政府引导的同时要注意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

  规划强调,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注重优化政策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积极性;加强自主创新,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走开放式创新和国际化发展道路。

  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中央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路是非常清晰的,突出强调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以及企业的主体地位,抓住了科学发展的要害。但在稳增长被突出强调,政府职能积重难返的当下,有业内人士提醒,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谨防穿新鞋走老路。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在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时当有所为有所不为。那么,政府应该在哪些方面下工夫又该在哪些方面放手?

  陈和午建议,政府可以在以下方面大有作为:创建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扫除束缚民资进入的瓶颈,简化审批手续;对新兴产业进行政策倾斜,倾斜政策不能空洞化;在投融资管理体制方面,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

  在地方政府应该少作为的方面,杨丹辉强调,不能盲目投资上项目,打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旗号行圈地之实。“不是每一个地区都适合引入新兴产业项目,一定要了解具体新兴行业进入的条件和资源配置的要求,并结合当地的人才条件、环境因素以及主导的产业优势来确立新兴产业项目。”

  数年前,国内很多省份高歌猛进地规划建设了一些新兴产业项目,但时至今日,当年曾经风光无限的太阳能光伏、风电设备等一些新兴产业已成强弩之末,无以为继。对此,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近期发出预警,提出要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等现象,避免新一轮的产能过剩。

  此外,陈和午表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路径还包括新的技术模式、商业模式和新的体制机制。比如,“在关键领域重点突破,不能全面开花,要注重品质和机制创新,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机制和新型激励考核机制。”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