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鸿海抄底:莫让转型变投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07 16:20 来源: 《中外管理》

  文/本刊评论员 纪一宁

  众多果粉在“爱疯”与“挨拍”之后,即将有一个更值得期待的大家伙了,5月伊始,苹果代工厂商鸿海集团宣布将与夏普共同制造苹果产品ITV,相信“挨踢”的出现,将会让市场再次疯狂一回。

  而在此之前的3月27日,夏普已经在日本宣布,台湾鸿海集团出资52亿元人民币收购夏普约10%股份,成为夏普第一大股东。当时的郭台铭,似乎已经为拿下苹果的ITV布好了局。

  夏普引入鸿海的主要原因是公司已不堪巨额亏损,去年一年的赤字额已创下了夏普公司成立100年来的最高纪录,达到了2900亿日元(约合223亿元人民币)。夏普需要资金、需要伙伴来改善经营提升市场。所以说,鸿海的介入,更像是去捡便宜。更何况抄底夏普,不过是鸿海近期千亿元投资计划的冰山一角而已。

  早在去年,趁着内地光伏产业陷入低谷,鸿海就已经分别投资3000万美元和900亿元人民币,进行太阳能电池和多晶硅新能源产业的尝试,又投资近30亿元在长春进行城市综合体的尝试……总额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的投资额度,让人在感叹这家业界“代工一哥”的财大气粗的同时,不禁要问:当最热衷于基础管理的企业开始打起了“投机”的算盘,结果将会怎样?

  逼上梁山

  鸿海当之无愧地被认为是中国基础管理最为出色的企业,能够将精细化管理方式运用到极致。其拥有绝大多数股份的富士康也藉此击败众多日韩企业,成为苹果的合作伙伴。

  但在与苹果的合作中,鸿海正在逐渐迷失自己:一边是生产成本的不断提升,一边是苹果所给予的利润愈加微薄——仅2011年第四季度,苹果就实现了近70亿美元的利润,而拿到苹果大部分代工订单的富士康,2011年全年的利润仅有可怜的7280万美元,2010年富士康亏损了2183万美元。

  数字充分印证了业界关于富士康利润率不足2%的传言。这种横亘在苹果与鸿海之间的差距无法忽视——品牌与代工,前者在云端,后者在深渊。

  在这样的情况下,鸿海谋变,似乎已成定局。在郭台铭无数次公开表示要进行战略升级与转型的背景下,鸿海的这些抄底性投资,就颇有些负气的意味:选一片高利润率的蓝海打造自己的商业品牌,又岂止几次投资这么简单?

  当战略变战术

  可能是急于摆脱低利润的代工命运,也可能是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产业动荡给了鸿海获得高性价比收益的可能,在转型与升级的压力之下,郭台铭一出手,就是过千亿元人民币的大手笔。

  但这一次,鸿海的选择远没有他们的基础管理那样扎实与可靠,更似乎有病急乱投医之嫌。因为无论是太阳能电池、多晶硅新能源产业、还是新近瞄上的夏普液晶面板,这些与鸿海本业似乎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产业,实际上对于鸿海的未来并不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这些产业中,鸿海没有核心技术、行业经验与自有渠道,即便能够凭借自身的强大管理能力在这些领域闯出一片天地,也仅仅是一块生产管理的空间,而绝不会是一片品牌运营的天地——倘若结局如此,与再造第二个、第三个利润率只有2%的代工之王富士康有何区别?

  所以说,尽管抄底适逢其时,这种战术性的“突围”,也可能在一段时间内让鸿海拥有足够的产业地位,但却并不能给企业带来根本的战略性改变。而当本应是未来布局关键一步的抄底战略变成了目光短浅的投机战术,企业的未来命运自然不难想象。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