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访摄影家陆中秋:为大师肖像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08 16:25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1年年底,陆中秋赶在自己的本命年即将作别之际,为自己28年的摄影生涯做了个总结,他遴选自己拍摄的几万张照片,择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像摄影照片,集结成册。于是,在2011年稍显寒冷的冬季,《中国肖像》悄然出版。在《中国肖像》中,有这样一批照片让人无法忽视,照片中的被摄者,他们的名字经常会跃然闪现在几代中国人的教科书中,他们的文章、诗歌、作品,被视为中国文化领域的最高成就,时光荏苒,他们多数已经赫然长逝,而摄影家陆中秋于无声处的一次快门,却将他们最真的一面永远定格下来。请跟随本报记者走访摄影家陆中秋,听他畅谈他与文化大师的故事。

  珍惜缘分的摄影人

  缘分,陆中秋是一个相信缘分的人。二十多年前,刚刚20出头的他初涉摄影领域,无意中看到王文澜(著名摄影家,现任《中国日报》总编辑助理、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拍摄的《贝多芬在我心中》(指挥家小泽征尔)的作品后,和三五好友徜徉未名湖畔之时,许下诺言:一定要与王文澜在同一间办公室里工作。“那时,我的照相机刚刚从国产的珠江牌换成理光,在摄影界还是一只菜鸟,如今,王文澜已经成为我的老师、同事、挚友、兄弟”,1994年,陆中秋终于实现夙愿,加入了《中国日报》摄影部。

  同样,在陆中秋看来,能走近这些文化泰斗、艺术大家,透过取景器去捕捉他们最真的眼神也是莫大的缘分。摄影是沉默的艺术,但是陆中秋在按下快门之前,却总是不停嘴地说着,在最短的时间内拉进与被摄者的心灵距离,是陆中秋的本事。陆中秋是地道的北京人,他有一项绝活儿,就是倒口(相声术语,模仿人物的语言,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等)。采访中,他绘声绘色地模仿诗人艾青的口吻,为记者讲述了艾青晚年的一件趣事。1996年时,艾老因行动不便很少出家门,但“杀”上门来的慕名者却多如过江之鲫。最多时有40 多人同时对他猛闪一阵闪光灯。某次,有十几个外宾,来给他拍照,相机都很高级。艾青问:会说法语吗?答:“No。”;再问:会说英语吗?答:“No。”艾青有些糊涂了,于是就问:“会说什么语?”答:“日语”。再一问,原来是来自日本的农民,由此可见艾青名字的响亮。“当我听了艾青讲这段故事,就笑着说: ‘艾老,你要成明星了。’他非常幽默,回说:‘明星不好,垮台垮得最快。’”

  懂摄影的行家说,照片是摄影师最重要、却未说出口的话,拍摄艾青时,陆中秋用镜头记录下的是正值暮年,诗人略微伤情的眼神。“去拍摄那天,艾老刚过完92周岁的诞辰不久,不过提起刚刚度过的生日,却并无太大的欢喜,他说:‘过生日那天,院子里的白玉兰就开了,这两天风大,刮下来,满地都是一瓣一瓣的。’言语之中含有诗人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和对眼前景物的伤感。”

  拍摄照片时,陆中秋特别注重拍摄对象的眼神和手,因为这两处最能体现人物的灵魂深处。在为著名雕塑家、美学理论家王朝闻(作品《毛泽东》浮雕、《刘胡兰》圆雕等)拍摄时,王朝闻那一双属于雕塑家的大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着他挥动手臂朗朗而谈,你不会相信他已是82岁的耄耋老者”。于是,在抓拍的照片中,王朝闻犀利的眼神、微微张开的口形,以及微微颤抖的手势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把他雄辩的、充满激情的以及“思如流水口若悬河”的神情动态表现得活灵活现。

  不老的顽童

  在陆中秋的镜头下,不少大师露出了他们“老顽童”的一面,启功怀抱长耳兔乐得开怀的一幕令人印象深刻,那是1993年的在启功家中拍摄的。陆中秋评价,启功是一个天性善良,热爱生命的长者。启功不爱看电影,并声称绝不看悲剧,理由是:“人生何必自个儿找不痛快!”所以,启功平常只看电视,《世界各地》和《祖国各地》是他当时常看的,而短小精干的喜剧小品和相声,以及《动物世界》则是他最为喜爱的节目。启功曾很遗憾地对陆中秋说:抄家时曾丢失了一本很有趣的“百狗图”。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启功出访他国归来,海关很诧异这位老先生一件电器也未带时,启功却变戏法似地掏出了一个小兔打鼓的电动玩具。启功不爱陌生人随便给他拍照,但如获蒙准在他家里可以给他照相者,他必坐在一大推动物造型玩具中,抱着一个布制大青蛙或大耳兔对着镜头微微而笑。

  启功体名满天下之后,神出鬼没的求字大军让启功难以招架。于是,有人传说:启功曾在自家门楣处,贴一字条:“猫冬眠,谢绝参观”,以阻挡不速之客。对这个传说,启功笑答:此系讹传。其真实版本其实是这样,启功为对付不约自请者在自家门上贴字条留言道:“谢绝参观,启功冬眠,敲门推户,罚一元钱。”但这种方法根本无效,于是,启功不得不练就一番躲藏的绝技。

  与启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世纪老人冰心,保持童心是冰心的养生秘诀之一,她一生与儿童为伍,爱一切小生命,小动物,尤其爱猫。冰心家中养着一只波斯猫,常常逗得冰心老人像孩子般地开怀大笑;她喜爱玫瑰花,家中总有鲜艳的玫瑰花插在花瓶中。养猫、侍花让她怡然自乐,心境开阔不少。冰心曾用文字这样纪录:“我的宠猫咪咪是十分好客的,每逢有客人来,它就跳上书桌,坐在我和客人之间,这位客人若也是养猫的主儿,咪咪也闻得出来,就会和她(他)特别亲热。”这只叫咪咪的大白猫陪伴了冰心15年,每逢客来,总有留影,于是每一张相片上都有咪咪。在冰心的相簿里,几乎全是咪咪。朋友们知道老人爱白猫,于是送她的挂历、台历和贺年、贺生日的卡片上,都是白猫。

  曹禺未看到的照片

  《病中曹禺》是陆中秋非常有名的一幅作品,也是一个有着些许遗憾的作品,由于种种原因,在照片拍好之后,曹禺先生并没有看到这张照片。这张照片是1991年陆中秋第二次探访在北京医院养病的曹禺时拍摄的。陆中秋回忆说:“第一次去见曹老,颇费了一些周折。不过,当与曹老倾心交谈,听到病房中回荡起他坦荡达观的笑声时,所有因周折引起的情绪都已烟消云散。在曹老的病房,书和白色病床,构成了最惹人注目的视觉中心。窗台上,有一尊古铜的曹禺头像。曹老夫人李玉茹先生对我说:‘他好久没有这样高兴了。’曹老说:‘看见你这样年轻,我真高兴啊。’一连说了好几遍。”

  第二次去北京医院,是一周之后。在走廊里,陆中秋见到李先生缓缓推着轮椅,轮椅里的曹禺,显得疲倦和苍老。回病房后,曹禺躺到了床上,李先生给他戴上了氧气罩,而他,则捧着一本书读起来。“李先生对我说,那天见了你,可能太兴奋了,所以第二天心脏就有些不舒服。”说话间,护士小姐送来了晚餐,陆中秋看了一下餐桌:薏仁米粥一中碗,苹果一个,茶水,麦淀粉水饺一碗,黄瓜条、柿子椒各一碟,鸡汤一杯。看着病床上还在阅读的曹禺,陆中秋蹲下身去,采取低角度,用尼康FM2和柯达TMAX胶卷纪录下了这一瞬间。临行,和曹禺握别时,陆中秋俯身看一下,曹老读的是《古文名篇诵读本》,正读到苏东坡的《前赤壁赋》。

  大师级的幽默

  在28岁时,陆中秋就凭借自己的人像作品摄影,获得了中国摄影艺术最高奖项——金像奖。评论家如此评价道:“通过不为人知的生活细节、自然适宜的特定背景、黑白影像的光影色调,为读者刻画了一个个平实动人的人物肖像。”透过陆中秋的照片,感受到与其说是令人高山仰止的名人大师,倒不如说是令人亲近的长者、熟悉的近邻。可以说,这也是大师倒映在陆中秋眼中的真性情。

  1992年元旦前夕,陆中秋走访了刚刚出院的吴作人,在与大师的接触中,陆中秋最真实的感受便是,即便是罹患了脑血栓,大师的幽默,依旧是大师级的。“我曾问及吴老的病情,吴老夫人萧先生说:‘还没有完全好。’没想到吴老在边上不慢地跟着说:‘也不完全坏。’”吴作人的一双眼睛因病几近失明,他戴着眼镜。萧先生说:“平时不戴眼镜,照相时戴,因为大家习惯了他戴眼镜的形象。这时,吴老又不失时机地补上一句:“不戴眼镜更好看。”话声落地,引来的又是一片欢笑。卧室墙上,挂着吴老早年为萧淑芳画的人像。油画上的萧淑芳,年轻、文静;油画下的吴和萧,如今都已开始走向人生最后的辉煌。那天,萧先生细心地为坐在黑色轮椅中的吴老拢头,无意中瞥见这一幕的陆中秋不禁怦然心动。

  每当回想起季羡林,陆中秋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就是书、与墙同高、堆得满满的书橱,就像他照片中的那样,季老安静而满足地置身于自己的书海之中。“每当听到来访者感叹他的藏书,季老就会高兴起来”,在陆中秋看来,季老非常“奢侈”,因为他有三个书房。“他喜欢采取‘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战术,在一张书桌上,写一个专题的文字。因为资料书及稿子等摊子铺很大,所以,一旦写累,则空手转移到另一个书房,继续写作,或读书,只是换了主题。其中一个书房,是用凉台改装的,四个简易木质书架,叠罗汉般地矗立着。” 虽然当年已经82岁高龄,但是,季老还是保持着每日凌晨4点即起身工作的习惯,早晨8点,步行穿过未名湖去大图书馆看书也是雷打不动的。如今,季老虽已告别人世,但是当年细雨中,季老穿着黑绸布衫,站在门洞边默默相送的身影依然清晰地铭刻在陆中秋的记忆深处。

  (信莲 来源:中国电视报 沈玉)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