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微博生态杂谈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09 01:22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艾经纬

  虽然微博(http://weibo.com)出现只有两年多,但以其庞大的用户数以及黏性,微博可谓中国社会的一个典型缩影。

  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微博上也是这样,千奇百怪的人,各种热闹的话题。去年末以来,我有些厌倦了微博上的吵闹,清理了部分关注对象,也较少转发那些热门的话题。因为很多话题的本质、传播逻辑是相似的,所以热闹看多了之后,归于冷静,提炼出些微博的生态属性。

  讨论与辩论。这两年在微博上的最大感受就是希望,讨论公共话题能就事论事,而非情绪至上。大半年来少言国事而多谈经济,是因为心平气和的理性探讨少,而语言暴力化的争辩多。前日拆字,感慨老祖宗的智慧。“讨”字是说讲话是有分寸的,而“辩”字中的“辛”在古代是处死人的刑具。

  偏听与同情心。古人云“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微博上也是这个道理。如去年的药家鑫案、期货界“小三门”等事件,批判者或爆料者通常占据道德高地。很多网友热血转发,却可能是善良被当枪使。很多事情远非一面之词那么简单,我做记者之初常惊讶很多事背后有如此多的利益纠葛,靠同情心往往事与愿违,误了别人又误了自己。

  谣言与水军。不知道人是不是有传播谣言的本能?经常看到一些明明是谣言(甚至已被辟谣),或者至少离客观事实相去甚远的微博内容被大量转发,转发者不乏诸多名人大V,有人通常加一句“求辟谣”。涉及公共事件,这种转发有一种宣泄的成分,但如果我们不尽力去多了解一点事实,甚至没看清就转发,那么无疑是甘做水军。

  左和右,致中和。微博上诸多争论起于立场分歧,情绪渲染下,双方互相贴上诸如“五毛”、“带路党”之类的标签。其实一来“左右”并不是这样简单的区分的,二来中国社会思潮远比“左右”要复杂,有学者划分了八种。相反少有人提倡“中”,在我看来,“中”不是墙头草,而是力求不偏不倚,诚然世间无绝对的“中”,但不妨将“致中和”作为一种愿景。

  逻辑与常识。有些名人基于自身的专业优势常发出一些惊人的言论,逻辑上似乎严密,但往往不符合常识。例如某大牌金融学教授认为,Titanic上的“屌丝”杰克敢于疯狂地追求罗丝,是因为其机会成本低,富人会珍惜自己的名声。这位教授还认为美国大学的商学院足以培养政治家,而不像中国的大学还需要政治学系……显然这两则观点都是缺乏常识的,第一条自不必说,第二条忽略了美国大学中的政府管理学院。漠视常识乃至有意舍弃常识,而去追求逻辑一致是非常可怕的,倘若没有专业人士挑刺,群众只有被蒙蔽的份了。

  单一视角与跨学科。微博上吵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不过很多事情引起争论的原因就如同一群盲人摸象。其实争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停留在象腿而不去摸大象的全身。世间没有绝对的真相,如佛学所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事件的真相往往很复杂,甚至我们无法看清真相,但我们可以不断地逐渐逼近真相,而这显然不是单一学科能解释的,需要跨学科的视角,结合众家之长,方能比较全面地看清问题。

  你骂他,他即成功。人间百态,小丑甚嚣尘上。微博上炒作的人很多,从凤姐到那个向蒋方舟求婚的家伙。看到这类乱七八糟的炒作,大家都本能地反感,于是上前骂两句,于是你中计了,你的骂成全了他们。所以忍忍吧,一来骂他是用他的错误来惩罚你自己;二来有些人早就没有礼义廉耻了。

  偶像与自然。微博上的很多争论是出于对偶像的维护,最典型的莫过于方韩之争,甚至网传有夫妻双方为此观点不同而分裂。三十年来,中国逐渐走向了娱乐时代,中国人的偶像心理一直根深蒂固。其实,世间没有完美的人,在时间面前,任何偶像都是纸老虎,任何基于情感或虚无而产生的偶像本质上都是自欺。所以与其崇拜偶像,不如对大自然心存敬畏。

  (作者为本报编辑,微博:http://weibo.com/aijingwei)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